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古典詩中的節慶飲食風俗(11/10)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古典詩中的節慶飲食風俗(11/10)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11-10 ~ 2021-11-10

活動地點:雲起樓216教室

主持人:張懿仁老師、吳亞澤老師

參加人數: 43

活動目的

本活動為結合大學書院教育與博雅涵養之精神,培養與增進學生人文素養,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的感召下,以「臺灣古典詩中的節慶飲食風俗」為題,臺灣古典詩歌創作向來題材豐富,特殊節慶文化及飲食也成為詩歌書寫的主題之一,尤其飲食具有象徵文化的意義,而在特殊節慶中,應節食物是一種符號,象徵傳統文化的彰顯及先民的祈願。透過臺灣傳統節慶飲食書寫之介紹及書寫作品、作家之認識、賞析、分組討論及對話,透過歷史、文化及風俗的建構下,品嘗臺灣傳統節慶文化之深厚人文意蘊,以擴展多元文化視野及增進人文素養。
 

活動流程

本次工作坊以「臺灣古典詩中的節慶飲食風俗」為題,分為兩個部分講述及討論:
一、 臺灣特殊節慶的由來之介紹及討論
華人傳統節慶大多與二十四節慶或與神話有關,尤其過去中國向來以農立國,透過曆法將季節和氣候的變化,作一科學化的分類,自然也影響先民生活習慣。臺灣漢民族節慶活動大多延續福建漳州、泉州兩地移民之風俗,清人言:「凡此歲時所載,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云。」目前除了法定節日外,臺灣傳統節令活動仍不停,也影響飲食與生活習慣,利用解說引領聽者認識及瞭解其豐富的意涵。
二、 特色節慶好味道
在節慶特殊飲食部分,由於臺灣在風土習俗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甚深,所以,在傳統節慶方面,儘管歷經清領、日治、戰後,乃至現當代,臺灣各地生活與舊曆節日仍有緊密連結,這些節日的形成及文化建構,也見證了臺灣歷史文化沉澱積累的過程。藉由臺灣這些具有代表之傳統節慶,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及冬至,利用這些節慶的飲食風俗及臺灣古典詩詞的搭配,除了賞析與解讀這些兼具文化與文學價值的作品外,期望能從文學的角度,探討臺灣節慶特殊飲食文化與風俗之意義,更進一步瞭解臺灣的歷史與人文之貌,也讓同學能更清楚臺灣古典文學與飲食結合之演進。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質化回饋
(一)請說明今天上課內容中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 我對老師今天提到的端午節特別有興趣,沒想到五月五日端午節居然是惡日中的惡日,粽子的歷史也比我想像的悠久,最早起源於西晉的東吳地區。
2. 在聽演講的過程中,有聽到一個名詞,覺得蠻有趣的,叫做「五辛盤」,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認識了哪五辛,還有這個詞的由來。至於「長年菜」讓我想到每年過年阿嬤都會煮長年菜給大家吃,過年因這道菜更有過年的味道。
3. 曆法的改變會隨政治、時代的輪變,實際上現在臺灣人過節除了法定節日外,臺灣傳統節令活動仍不停,很多地方仍過舊曆節日,自然也會影響飲食與生活習慣。例如:「中秋節」吃月餅、柚子賞月,後期影響了烤肉的活動;「立冬」要補冬,會吃大補湯驅寒;「春節」會團聚圍爐,慢慢延伸飲食文化以及商機。除了農曆節慶外也有更多西洋節日。
4. 以節慶切入主題,尤其是前幾天的立冬,感到非常貼切且易懂。再以以前古人用的二十四節氣深入講解,受益良多,得知許多沒有聽過的知識,很喜歡這些古知識,感覺十分有文藝氣息。
5. 老師說:「文學就是人學,而人跳不出情!」由二十四節慶中的文化、食物的來源、節日的由來,都深深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情。節慶讓人們來往更加密切,不論中秋、春節、端午,都是團聚在一起。而即便分離,節日不變,帶來的就是懷念,也是思鄉之情,食物更是一種回憶的味道。再如老師所說,飲食文化象徵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祈求與願望。
6. 今天經過這堂課我覺得認識了更多食物及節慶還有一些習俗的部分,原來很多節日出現的食物是有它的典故故事。賴和〈壬戌元旦試筆〉中有一句「但願世間無疾病,愁餓死老醫生」雖然是用比較詼諧的說法,不過沒有病痛大概是件幸福的事。
7. 今天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二十四節氣,就像古人說的,看天吃飯,奶奶家以前是種田的,所以特別相信二十四節氣,雖然現在地球暖化很嚴重,導致有些節氣不準,但還是很重要的!至於端午節的部分,以前就知道家裡有往生者不能包,但一直不知道為什麼有人往生就不能包,今天老師講完之後就瞭解了!
8. 我覺得從二十四節氣來討論飲食文學非常的好,因為每逢佳節文人們都會有很多的感觸,而且每個節氣都有代表的食物,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見詩中沒有直接寫出節日,而是寫出代表的食物來譬喻,現代的節日氣氛慢慢不再濃厚,那我們要怎麼記住這些日子呢?我覺得食物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9. 透過今天的課程,讓我瞭解到平時節慶的一些歷史以及故事,雖然有些比較陌生,例如像寒食節有些人會不開火吃潤餅,但也有熟悉的,像是端午節吃粽子以及除夕的時候會吃長年菜,都讓我覺得非常的有感觸。
10. 從小就一直聽到二十四節氣,但一直都不知道它實際在幹嘛。一直到國、高中,還是依舊搞不清楚。每每遇到相關題目,都是一錯再錯。今天看了二十四節氣的影片,才有那種「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也才真正的瞭解到原來二十四節氣也是我們很重要的東西!
 
(二)請具體說明今天上課內容對你的閱讀與寫作有何助益?
1. 使我學習到許多寫作上敘事的技巧,大一就修過吳老師的課程,生動有趣,總有許多故事來包裝上課內容,身在其中的感受,彷彿身歷其境,閱讀起來毫不費力。我很喜歡中文、喜歡寫作,這門課令我永生難忘、受益良多,謝謝老師。
2. 今天來聽完之後,認識很多關於本土的節慶和飲食,蠻耳目一新的,平常比較不會接觸到這些內容,沒想到其實挺有趣的,未來可以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寫作上,很開心有參與這個演講。
3. 看到很多因節慶衍生出的古詩,這樣對於我們讀詩文有所幫助,因為可以勾起我們的興趣,我覺得這樣很好,有興趣的同時,也瞭解到原來對於食物也能有這些寫法,能讓以後寫作有更多的詞彙能加進自己的作品內。
4. 此課介紹眾多節慶在古代時的面貌和名稱,非常有趣,如唐宋兩代來的屠蘇酒,是我第一次聽,還有湯圓的大小、元宵和湯圓的分別,而端午節的粽子,稱為角黍,這些都讓知識更豐富了,而且也從中認識很多古代、現代的文學家詩人,如林臥雲的「詩人節情懷」、如蔡佩香的「吃米丸」,都能從中獲取更豐富的文筆手法,對於之後節慶的到來和相關的話題寫作上,我相信定是有所助益!
5. 我覺得今天很棒的部分是老師舉例的古詩詞很多,除了增加知識外,還能欣賞美詩美詞,聊表古人的情懷,也是會有所感想。老師的簡報字很多,如果聽不清楚還能看投影,我認為這樣在閱讀上也蠻有幫助的。
6. 老師帶我們看這些有食物主題的臺灣古詩讓我學到在寫作時如果要寫到節日,我們可以用特殊的食物來做比喻,比如端午的雄黃酒,寫進作品當中就很加分的感覺,而且以後在看其他的作品時,也不怕看到那些食物後不知道在寫什麼了。
7. 學到臺灣的各種節日代表的食物,也看到臺灣的文人怎麼將這些食物帶入自己的作品中,藉由老師的解說,學到如何在自己寫作的時候也利用食物來借喻一些節日或是事物,來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8. 在寫作中可以舉更多的例子來襯托自己要寫的主題,或是讓自己的文章更具說服力,也可以讓別人藉由自己的文章增長知識。在閱讀中讀到曾在這個課堂上到的主題,也可以很快聯想到說「我曾在課堂中學到此類知識」,一方面讓自己溫故知新,一方面還可以重溫課堂中看過的影片的情境。
9. 運用二十四節氣分別的特色以及當天會舉辦的活動,與現今生活融合,將獨特的歷史寫進文章中,並介紹它的由來及作用。當閱讀到有關節氣飲食的文章,也能從中認識,並嘗試在節日當天品嚐。
10. 能更加深入瞭解本土飲食的寓意,並將其寫進文字作品中,增加文本的豐富性和臺灣味。另外自己原先較少接觸臺灣文學,藉此機會激起閱讀臺灣文本的興趣。我就讀的科系和飲食息息相關,也對寫作頗有研究,或許我能將此結合,創造出不同的火花,因此本課程令我獲益良多。
 
量化回饋
       本次參與聽講的同學總共有43人,然經過大致上瀏覽問卷的滿意程度以及關於主軸計畫的問題,以下統計(滿分皆為5分):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4.5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4.7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4.5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4.4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4.6
從此可見本次演講的成效顯著,也給予同學們許多新知。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