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三 跨域培力.品保創新   >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   行動方案一 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110年度數位人文2.0:協同教學與跨域建構中文系課程的數位教學法社群-召集人中文系林以衡老師

110年度數位人文2.0:協同教學與跨域建構中文系課程的數位教學法社群-召集人中文系林以衡老師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跨域培力.品保創新

子計畫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執行措施: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1-10-31 ~ 2021-11-18

活動地點:台北公館、中研院數位人文中心會議室、雲起樓320室與視訊會議

主持人:中文系林以衡老師

參加人數: 教師:4人, 學生:0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配合本校學程2.0的規劃,中文系亦積極推動課程改革,以符合業界潮流和學界趨勢。本社群重視培養學生具有實質的數位人文能力,例如資料庫的建構、文本標記以及各項數位軟體的使用等。畢竟,我們希望學生未來不是僅能做代工,而是更能有自我研發、組織的能力。既對學生有如此期許,身為教師,也應加緊學習腳步、提升自我的基礎能力至進階能力,以在明年度新課程上路後,能落實教師專業與協助教學的共生模式,使學生修讀到紮實的課程內容,真正成為跟上時代腳步的文科學生。
數位人文的價值,指的是那些唯有借助數位科技方能進行的人文研究。數位人文的研究,即是企圖尋找在前數位時代中難以觀察的現象、無法想像的議題與無法進行的研究。並且,數位人文研究應該專注於真正的突破,並帶來概念上跳躍性的發展(conceptual leap),而不只是小規模的改善,此乃本社群成立的宗旨,而能求教師、學生觀念和技術上的改變、課程內容的創新。
在過去,關於文獻數位化,打造資料庫,讓上萬筆資料藏身於神奇空間中,搖動滑鼠、敲打鍵盤,即可獲得「讀萬卷書」、「砍掉萬棵樹」後才能獲得的資料,這樣的資料庫以及數位典藏,對於研究、環境都帶來開創性的革命,然而時至十餘年後,我們被時局的浪潮不斷的向前推動,大數據的時代到來,人文學門,要能再進一大步,不得不走向這樣的浪頭上了。
有感於過去數位典藏、數位資料的下一步在何處?無疑的是挾帶大數據運行而生的數位人文,故本社群取名為「數位人文2.0」的主標,即是希望本校在本系的思考下,能在幾所大學,例如臺灣大學、政治大學外,能以人文學門成為範例,文科課程以數位教學法思之,例如利用資訊工具導入文本分析,將史料轉化為結構資料,提供系統化的客觀檢視機制。又或者是「尋找媒體創用者的數位足跡:社交媒體研究之新方法探索」,探究手機、社群網站等新科技對於社會行為的影響,並藉此反思在數位影響下的人文課程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生感興趣的數位課題,使其眼界並非僅限於手遊和網路社群而已。
 

活動流程

【聚會一】
活動日期:110年10月31日
活動地點:台北公館光一肆餐廳
出席人數:5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演講特別邀請台大中文系余筠珺教授、東吳中文賴信宏教授,分享他們在日本漢籍數位資料庫上的認知。兩位近年來除了在中文學會中的付出有目共睹外,過去亦有長時間於日本訪學的經驗,所以對於日本漢籍資料庫相關頗為認識,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能因為社群活動的關係,與賢伉儷討論資料庫相關議題。

【聚會二】
活動日期:110年11月3日
活動地點:中研院數位人文中心會議室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演講特別邀請中研院人社中心蔡宗翰教授。由本系陳姞淨教授主持。蔡教授專長為發展讓程式自動理解人類語言技術及相關資料分析技術為主。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面極廣。例如,對話機器人,自動翻譯系統,輿情偵測系統等等。本實驗室的技術以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模型為基礎,結合長期發展的自動斷詞、專有名詞辨識、關聯性擷取等前處理技術。目前業界和數位人文界非常需要具備這項技術的人才,透過蔡教授的分享使我們受益良多。

【聚會三】
活動日期:110年11月08日
活動地點:雲起樓320教室
出席人數:6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研討主題,主要由林以衡教授介紹QGIS平台。它是一個多平台的應用,可以在多種作業系統上執行,包括Mac OS X、Linux、UNIX和Microsoft Windows。對於Mac使用者,QGIS相對於GRASS GIS的優勢,在於它不需要X11窗口系統,而且介面更簡潔、快速。Quantum GIS也可以作為GRASS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使用。相較於商業GIS,Quantum GIS的檔案體積更小,需要的記憶體和處理能力也更少。因此它可以在舊的硬體上或CPU運算能力被限制的環境下執行。

【聚會四】
活動日期:110年11月18日
活動地點:視訊會議
出席人數:6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研討主題,延續教發中心為我們安排的Docusky系統的學習,由楊治平教授主講在資訊檢索、自然語言處理、數位典藏等眾多領域之中,文字處理始終是研究者面臨的第一個課題。對中文資料處理來說,自動斷詞、命名實體萃取、詞彙自動分類是前置工作的重點,傳統研究著重於各項自動化工作的精準率與召回率。
本次討論提出半自動主題式詞庫萃取演算法,命名為「同位詞夾子」,主要利用人工來保證精準率,利用機器速度來補足召回率,以達到極高的準確率。同類的詞彙具有很高的同位性;例如「台北」與「高雄」就有很高的同位性;所謂同位性係指在文件中所有出現「台北」的地方,幾乎都可以使用「高雄」來替代,且替代後文句仍是非常通順,所以我們稱「台北」與「高雄」互為同位詞。「同位詞夾子」是由五個部件所組成(前文、前綴、中綴、後綴、後文),主要描述一個詞彙在文件某處的特徵,用以在文件中萃取該詞彙的同位詞。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整體活動執行成果效益
配合本校學程2.0的規劃,中文系亦積極推動課程改革,以符合業界潮流和學界趨勢。其中,本系規劃數位文學概論(必修3學分)、資料庫應用與地方創生(選修3學分)、圖籍資訊整合應用(選修3學分)、漢字美學設計與創作(選修3學分)等課程的開設,有待學系各領域教授由已身專業出發,共思協同教學的可能,以及透過積極的意見交換、討論,共同開發相關的、適合文科的教學模式,故以此次教師社群為一討論平臺,整合系上部份老師的專業,並互相學習、分享彼此的數位能力,提升到教學備課的模式,讓學生能在日後修讀本系新設計的學程2.0課程後,能充份獲得相關知識,發展系上教學亮點。

【質化指標】
1.為備課學程2.0之資料庫與地方創生、數位人文概論的課程,余教授、賴教授分享他們於京都立命館大學擔任訪問學人時的教學、研究經驗,使我們能參考兩位教授的上課內容,思考如何運用日本漢籍資料庫,作為提升學術能量和教學內容的幫助。
2.為備課學程2.0之數位人文概論的課程,蔡教授分享他於輔仁大學中文系講授數位人文概論的課程經驗,使我們能參考蔡教授的上課內容,思考如何備課。
3.為備課學程2.0之數位人文概論與圖書文獻整理的課程,楊治平教授分享他於目前的課程經驗,使我們能參考他的上課內容,思考如何備課。


【量化指標】
1.社群會議4次,參與總人次20人次。
2.4位社群成員運用QGIS、數位人文概論、數位資料庫以及詞夾子設計於現行課程中,並為日後開課作準備。
3.舉辦演講2場。

與社群原預期成果之達成率為90%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