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文學-詩與反抗(3/31)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文學-詩與反抗(3/31)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3-31 ~ 2021-03-31

活動地點:雲起樓216教室

主持人:張懿仁、吳亞澤

參加人數: 25

活動目的

活動為結合大學書院教育與博雅涵養之精神,培養與增進學生人文素養,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的感召下,以「詩與反抗:日治時期詩歌的抗議精神」為題,優化中文課程主題化之內涵。詩歌作為言志抒情的一種書寫載體,不僅展現個人獨特之心靈世界,也成為文人回應時代的重要形式之一,並在歷史上掀起了巨大之影響。本工作坊藉由日治時期臺灣詩歌的抗議精神作為切入點,透過日治時期相關重大歷史及政治事件之契合,來窺看詩歌寫實及反抗精神,引領學生認識此特殊時空下的知識份子的書寫語境,同時啟發審美逸趣的能力。藉此,讓學生對日治時期臺灣文人有更多不同的認識,進而達到人文內化及藝術美感的涵養調潤。

活動流程

本次工作坊以日治時期詩歌的抗議精神核心主題,其活動流程,分為三個部分講述及討論。流程說明大抵如下:
一、武裝抗日到文化抗日
1895年乙未割臺後,臺灣進入日本殖民統治,在日本治台政策的演變下,從最初的武裝抗日不得不進入文化抗日,在日方高壓統治下,臺人為了追求權力平等, 接連發起廢六三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及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藉由政治與時代之關係,也可看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的發展情形,根據相關講解與說明藉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能作為後續認識日治時期臺灣詩歌之反抗精神之根柢。
其次,引領學生認識瞭解日治時期臺灣新舊詩歌對於時代之回應,所謂「反抗」意識是指日治時期臺人對於統治者或體制的反叛、抗爭的精神或對抗力量,進而尋求自我的定位及未來的出路。舉凡政治、歷史、文化等等皆對文學的呈現有一定程度影響,並以1921年所創立的「臺灣文化協會」為討論主軸,這個日治時期影響臺灣甚巨的一個文化團體,不論是民族意識的認同、還是現實政治環境刺激,探討「臺灣文化協會」如何影響臺灣文壇,以及日本與西方思潮對臺灣文壇又有什麼樣的衝擊,說明臺灣反抗詩歌之豐富意蘊。
在詩歌閱讀方面, 選擇賴和、蔣渭水、林幼春、林秋梧、陳虛穀、楊雲萍及吳濁流等人詩作,利用事件及文本敘事的結合,進行講解與說明,介紹新舊詩人面對殖民政權,如何透過痛斥或以昂揚的旋律彰揚反抗鬥志,積極強烈的展現抗議精神,提出相關問題與討論,逐步引導學生反思在特定事件下的切入角度與思考邏輯,進一步臺灣歷史與文化中詩歌的抗議精神的特殊性及意義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質化回饋
(一)請說明今天上課內容中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 今天介紹了臺灣在日治時期,文人的抗日精神以及種種事蹟和一些著作,可以看出當時臺灣全部的人民,不管是拿起武器反抗或是用文筆表達自己的種種不滿,全體都很團結。
2. 文人成立的文化協會發起了不少的運動,帶動了當時整體的文化水平,所以文化協會的貢獻非常重大。
3. 一般人民怎麼反抗?透過服裝(穿著漢服、西服),我認為不論在哪一年代,反抗是不斷重複的事件,只是手法有了大大的改變。
4. 古代菁英以批判來抒寫對當代殖民政府的不滿,或組織武裝勢力和日本政府對抗。現代社會的人民以選票、網路上的隱喻或明示說出執政者的缺失,在不同的時空裡其實人們對於「反抗」是一直都在持續發生在過去和未來的。
5. 對於在日治時期的臺灣有不一樣的認識,以前對於日治時期的印象,就是打仗、壓制人民、以武力統治、發生很多對抗事件、犧牲很多人,但其實在那個時期有很多文人是以文字對抗日本政府,而日本政府也給予臺灣很多幫助,像是教會農夫種植甘蔗。
6. 一八九五那一年,清國甲午戰敗最終於乙未年簽訂馬關條約割棄臺灣,臺灣紳民面對即將到來的政權輪替和異族統治大多惶恐,有在臺官員主張反抗,組成臺灣民主國試圖取得清國與國際支持,最後三大主要領導人皆敗逃內渡,也有許多民間抗日游擊隊,當然也有人趁此亂世當起土匪燒殺搶,故也有許多地區為了地方穩定,避免不必要的流血和土匪侵撓而主動開城迎日軍,總之當時的人第一次面對政權轉換許多行動皆是不得已。
7. 西來庵事件,因為是日治時期臺人武裝抗日規模最大,也讓我想起前陣子香港的反送中遊行與最近緬甸軍事政變,在追求民主的過程都是從流血、抗爭才能夠爭取到,臺灣民主得來不易,感謝前人的努力外,也希望所有臺灣人都能夠珍惜民主社會。
8. 這次上的內容「詩與反抗」,是ㄧ個頗為有趣的主題,是將文學和其他藝術結合,有歷史和文化上的交融,這真的很特別,我在學校都沒有老師教過這樣的題材,我覺得很棒,可以換個角度去看文學,用歷史的角度去看文學,也加深自己對臺灣的瞭解。
9. 關於日治時代的文學治警事件更加瞭解蔣渭水的偉大,以前的臺灣人真的很可憐,但還是有一群知識份子站出來,因為有前人的努力,才有現在安穩的生活,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不屈服武力,而是以文字訴說,雖然最後結果沒有很理想,但卻讓人民知道不是只有低階層的人在抗爭在不滿政府,高階層的也在用他們的方式抗爭。
10. 日治時期老百姓們無法與之抗衡,就以服飾的方式與日本政府抗爭,讓我感受到當時老百姓的愛國心以及滿滿的無力感和掙扎。
 
(二)請具體說明今天上課內容對你有何助益或有所學習與提升?
1. 藉由當時的文化背景和文人跟文化協會,讓我再度瞭解了文人的抗日精神和團結,雖然以前國中、高中學過這些歷史,但是也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再度複習這段歷史,讓喜歡歷史的我很開心,也很衷心佩服當時的文人透過自己的文筆挺身而出對抗日本。
2. 今天的課程讓我更深刻的去瞭解日本在當時對於臺灣的態度,以及臺人對於異族的殖民是如何從武裝抗日到後來皇民化的轉變。
3. 其實對於被殖民的人們往往是最無辜的,所以一旦有了抗日運動必定想參與去推翻,即便會丟失自身性命。看不懂文字便只能以武力為主,希望大家在這個人人有書讀的年代,可以好好珍惜言論自由、人權為上的社會,而非一昧批評。
4. 這場講座讓我更瞭解日治時期的漢詩存在的意義,對於詩歌也有不同的認識,以前看到詩歌的第一反應都是厭惡的,而今天聽完後,就有了不一樣的認知,也明白了那個時期的文人的故事跟經歷,也對歷史有進一步的瞭解,更瞭解在日治時期的臺灣。
5. 基本上大多內容應該算是在複習國中小時期的臺灣日治時代歷史,當然主旨與內容以反抗當時殖民統治的文學漢詩有關,從當年人民可能抱的心態與當時政治文化、教育文化等背景來瞭解文人紳民對統治當局的態度跟應付方法,追求平等甚至提升民智,不管任何身份職業皆可關心國家人民,用文化方式對抗強權。
6. 今天上課內容彷彿讓我回到了高中的歷史課,感覺蠻酷的,因為有些許印象再加上老師仔細的解說,使得我對臺灣歷史又更加瞭解,謝謝老師找了那麼多資料給我們知道,辛苦了!
7. 我學到了可以從歷史來探討文學,而我也有打算在自己的創作中加入歷史,文學是可以用來發揮許多用途的,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對世人有所幫助,即使是一點點也好,我的靈感大多是從生活中來,所以在上各種課堂中都能促發寫作靈感,像我上學期修到的人類學中,我學到了很多,所以身為一個喜愛創作的人而言,我也可以從別的事物中學到知識用來創作上,真的很棒。
8. 更加瞭解以前的歷史,也更加瞭解到某些偉人,可能瞭解這些對生活上的幫助沒有太多,但是可以借這些事件瞭解現在安穩的生活怎麼來,也可以學習到他們的精神,在面對事件的態度與處理辦法,也因為瞭解到他們,更能知道為什麼他們能廣為流傳,學習不是為了自己,而是運用所得到的知識去造福社會。
9. 再次瞭解日治時期的臺灣歷史,曾經上課時未說過的事情在這次上課中瞭解,還更認識賴和、蔣渭水等日治時期的文人所寫的ㄧ些詩詞文章。日治時期文人所寫的漢詩多會運用ㄧ些典故在詩中,除了典故之外還會將反抗、批判日本政府的心聲、經歷寫進他們的詩詞當中。
10. 從以前對於文學和歷史就一竅不通,今天上課老師講得很清楚明瞭,不會讓人想睡覺,而且課堂中也會與學生互動,讓我對於歷史文學增添了興趣和熱忱,而也強調每段歷史每個人有不同的立場,引導我們自己去思考,我認為對我們很有幫助。
 
量化回饋
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21人,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4.4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4.2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4.4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4.4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4.4
從此可見本次演講的成效顯著,也給予同學們許多新知。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