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二 書院生活明德惟馨(1-2)   >   行動方案二 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雲水書院】邏輯與如理思惟

【雲水書院】邏輯與如理思惟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二 書院生活明德惟馨(1-2)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執行措施: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執行單位:佛教學系

活動日期:2021-10-06 ~ 2021-10-06

活動地點:Teams線上講座

主持人:曾稚棉

參加人數: 教師:2人, 學生:55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110-1雲水書院主題系列講座與活動―「為未來而學」,邏輯思維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元素之一。透過邏輯概念的介紹,增進學生在思維模式上,能對系統性的分析與步驟有初步的了解,同時也能增進學生的表達能力。

活動流程

活動流程與內容

    一、雲水書院主任曾稚棉老師介紹講師

    二、佛教學院郭朝順院長講課

    三、Q&A問答時間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滿意度統計結果:

  1. 主題規劃的「整體滿意程度」。滿意度:4.18
  2. 活動內容的「整體獲益程度」。滿意度:4.24
  3. 有助於我對這次活動重要指標-「為未來而學 」有提升的幫助?滿意度:4.13
  4. 此次活動之議題-「為未來而學」的內涵獲益程度為何?滿意度:4.2

 

二、學生心得回饋諸如:

學生A:

例如說,我們想要了解出世間的法,先要了解世間法,不能說一直拿出世間的道理來講,這樣是不能說服聽者的。佛教談一個問題的時候,會站在不同的立場來講,而且對著聽者的程度來說。以我個人來說,我會聆聽不同的想法,然後收集起來,再思考,然後應用在生活中。佛法並不是說很高很超凡的真理,佛法就是在世間存在,佛陀也是從世間而發現出真理的。

學生B:

邏輯沒有辦法告訴我們解脫是不是絕對是一個真理。佛教認為「諸法無常」這件事情是佛陀經驗當中所觀察到的,一切法沒有說有生而不滅。所以,有生必有滅。

邏輯可以訓練自己的語言概念,但缺點是:1.只保障推論形式正確,2.依據錯誤前提會造成錯誤結論,3.無法直接驗證前提是否正確,4.只處理語言與概念範圍內的知識。

其實邏輯看似很複雜燒腦,但是我卻覺得可以讓自己的大腦促進思考與活絡,所以我本身自己很喜歡看一些推理影片,因為透過邏輯思維,其實可以在這中間探討人性所以我覺得邏輯課配合佛法也是可以融合的。

學生C:

今天我們邏輯思維認識佛教的思維佛教承認兩種感知,一種是直接感知;二是間接感知、感官知覺是沒有歧視的知覺,當有歧視時,就必須有智力干預。

佛教人類學獨特的認識論理論,它明確區分了兩種不同的感知來源:一種是視覺,如眼睛、耳朵、鼻子……當與物體接觸時,例如事物。那麼對於接觸的第一刻只讓我們對眼前的物體有一種純粹的感覺、我們思維是從已知到未知的思考過程。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為了解決一個我仍然困惑的問題。

學生D:

老師今天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使我重新檢測自己的信仰程度。相信佛教,不僅盲目接受或聽從別人的話。而是要自己實踐佛法,印證佛法如此信仰才能真正地扎根。這讓我感同身受,因為從小到大已經習慣單方面接收別人給予的知識,沒有真正去思考或找主動去到問題的答案。因此老師也點出佛陀並不強迫我們接受佛陀的教法。而是用佛法試著去運用、實踐,與我們生活中的經驗合對。這是佛教所講的如理思維。

學生E:

價值是一種複雜的,無法相信我們的思考是對的,邏輯是可推理分析的,要先從明確下手推斷,真理與價值不能超越主觀,可以順著人生經驗來分析。世間智:善於分別世間法。出世間智:善於理解法無常。中道智:善於出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安住生死,常與無常之間。應以中道思維,有生有死,故能生生不息,生死相依,故生不可戀,死不可厭,這就合乎邏輯。

學生F:

現在我們是一位學佛的人,如果不懂邏輯,我們在讀經典也遇到很多困難,或者在研究經典的時候沒有邏輯。我們沒辦法讓我們的見識能夠連接起來。另外,我們在講經說法也需要邏輯,要符合佛教的教理,也要符合現在的科學。我們現在都是學佛的人,就應該要去學邏輯,懂得邏輯。邏輯思考的運作原理首要是強調「一致性」,這也是認定真理的一項標準。我們常說人要言行一致、心口如一,就是這種「一致性」的要求條件。

學生G:

所謂的邏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是對思維過程的抽象。 從狹義來講,邏輯就是指形式邏輯或抽象邏輯,是指人的抽象思維的邏輯;廣義來講,邏輯還包括具象邏輯,即人的整體思維的邏輯。

銳利在邏輯思考中,可以迅速辨認出一般人生活中常常會犯的錯誤。邏輯是什麼?邏輯是談一個合理思考的法則。而且在思維思考當中,有三個重要的定律:一、同一律;二、不矛盾定律;三、排中律。合理的思考,需要符合同一律。合理思考,可以避免思考或者表達錯誤,由已知推論未知,並且檢討思考上可能的盲點。

邏輯是由已知推到未知的,推論者都會有前提,凡有因必有果,由已知變成未知,本位思考可能的盲點有哪些?價值是主觀性,真理是客觀性,作任何的推論,都要依據前提來作推論,凡事有因必有果,這就是前提。

學生H: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它與形象思維不同,是用科學的抽象概念、範疇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認識現實的結果。邏輯思維是一種確定的,而不是模棱兩可的;前後一貫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條理、有根據的思維;在邏輯思維中,要用到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而掌握和運用這些思維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邏輯思維的能力。

學生I:

有一些命題,要按照真實法來解釋的。在佛教裡面有提到世俗諦和勝義諦。聽這場我才發現,不是在生活中有一些的事情,從眼睛看見,或者思想概念來解釋,就是不對的。解脫法是超過概念,理論。每個行者,思維要用如來的正法來解釋。這樣才能夠獲得佛法的基本以及生出來的智慧。超越所有的障礙。

佛教裡有兩種真理,一種為世俗諦,一種為勝義諦,邏輯便是如理思維世俗諦,而解脫法則是如理思維勝義諦,這段話的意思是,邏輯僅能解決世間的知識問題,但沒辦法解決解脫的問題,因為如理作意並不只是根據形式,而是透過與自身的生活經驗結合來去觀照,就像佛教說苦,若是沒有經驗到苦,便沒辦法了解這真正的意涵,而是認為這只是書本上的佛學知識,因此它並不是純粹只是邏輯,而是具有實踐性,必須有自身的體悟、實踐,才能真正明瞭。

我們所要修習的是中道的智慧,也就是善於出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安住於生死、常與無常之間。聽完這場講座,真的使我有深深的思考,雖然有些部分可能因為我理解速度的關係,所以聽完有點吃力,但院長講述的內容,都有引發我深深的思考,而院長也以邏輯學的方式去羅列像是世間智、出世智以及中道智的概念,這樣的羅列方式,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用邏輯學去結合佛教概念,真的是蠻創新,也蠻令人眼睛一亮的方式

學生J:

練習邏輯思考對我們有什麼利益?我想好處是在處事靈活、不死板,判斷力強、有主見,對事物認識更加客觀,因為有正確的思想會帶來正確的行動,在學習生活中靈活的運用知識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會舉一反三,就是邏輯思維的表現。有邏輯思考,當學佛過程中會判斷出真偽,更了解佛教的教義,用來幫助我們實踐佛陀的教導。

學生K:

這場講座讓我們明白如何如理的思惟。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前,能夠發現與建構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這場講座讓我們知道這些需要的是邏輯。

邏輯不僅是一門知識,並且是一種重要的思考工具,對這種思考工具進行反思乃是哲學的一項重要的任務。邏輯哲學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分析清楚邏輯原則,或邏輯真理的基本性質,以及它們在方法學中所佔的位置。邏輯的任務不僅是告訴我們怎樣判別正確的推理和錯誤的推理,它的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告訴我們怎樣判別論斷的真假。

學生L:

邏輯思維是人腦的一種理性活動,思維主體是把感性認識階段獲得對於事物認識的信息成為材料,成為抽象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並按一定邏輯關係進行推理,從而產生新的認識。邏輯思維具有規範、嚴密、確定和可重覆的特點。

學生M:

老師也說,除了用邏輯來研究,也要用理性思考整體的合理性跟真實性,不能玩弄邏輯來誤導別人。老師有舉例中國古代名家的例子,來說明使用邏輯暴力的後果。這也讓我想到白馬非馬的故事,白馬非馬是戰國時期名家公孫龍的一個說法,在公孫龍子〔白馬論〕中,首句便是「白馬非馬」。公孫龍對白馬非馬這個命題的說明是:「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這個解釋是公孫龍獨特的方法,只重分析而不用綜合,白是白、馬是馬,白和馬合在一起,成了另一個東西,而不是馬。公孫龍又進一步說,如果只說馬,則黃馬、黑馬都可算數,若說白馬,黃馬、黑馬當然不在其中,由此可見白馬非馬。但是以常理來說,白馬就是馬,所以在研究佛經的時候就是要以經典為主。

學生N:

我覺得,邏輯思考能力其實在任何領域都很重要,畢竟每個人平時都會累積各類「片段知識」,但要能讓人生產生巨大的效果,這些片段知識終要畫成一個圓才行。 但要把這些片段知識整合起來,除了少部分天資特別聰敏的人,大部分都是靠後天的努力。要把自己思考力磨利,不外乎就兩個方法:一種就是在那領域中待很久,透過長期的經驗、看過各類狀況,慢慢變得資深。 另一種方法就是我常做的,透過方法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邏輯能力。

學生O:

我覺得,邏輯思考能力其實在任何領域都很重要。邏輯不僅是一門知識,並且是一種重要的思考工具。另一種觀點認為邏輯是研究區別正確的推理或不正確的推理所使用的原則和方法。

學生P:

現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要交流順暢,語言和文字在溝通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如何把訊息正確意思傳達給他人,並且讓對方瞭解訊息的意思,邏輯思考似乎是讓對方能清楚明白我們在溝通上使用的語言和文字。透過這一堂課,老師清楚的讓我們明白,如何使用「換句話說」的邏輯思考,來達到向對方明確的表達,不至於犯了矛盾和前後不一致的說法,讓接受者在接收訊息時不至於有模糊不清的意感出現,也就是類似「語癌」,讓自己在表達時,由於話語中的言語邏輯不通順、詞不達意窘境出現!

學生Q:

美國心理學之父--William James:「改變你的想法,你就能改變你的生活。」因為思維會影響行為,行為會影響習慣,習慣會影響性格,性格會影響命運,由此可知,如理思維的重要性。仔細觀察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明明我們都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卻常常事與願違。眼前所遇到的界是業力所感而得,面對境界的心態、感受、習性,也是過去的業力所感得,這是第一重因果,如果我們對第一重因果有覺察,接下來造的業,就不會想延續第一重因果糊里糊塗的業,讓它增長廣大下去,此時就從流轉緣起變成還滅緣起。業力的主體是思惟,由意業會發動,身業和口業,因此改變我們的思維就能改變業力,本生論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成。」透過聞、思、修真理,由此可知,正確的思路帶來快樂,錯誤的思路帶來痛苦與苦悶。

學生R:

在這次的講座當中,院長提到一點我覺得在我生活中常常發生,就是依據錯誤前提造成錯誤的結論及只處理語言與概念範圍內的知識,而這也是常常在生活中有的情況,常在自己所認為的邏輯中找尋到錯誤的資訊。講座中,院長講了一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在學習佛法當中,修行是要中道,善於出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安住於生死,常與無常這件。院長也提到無為法,也就是無生滅法,佛教的輪迴是由業力在決定,講座提到了兩種無智,一種是無世間智,一種是無出世間智,沒有邏輯就是無世間智,不明白世間法無分別性,聽到這裡,我突然想到有時候做事情會有以世間智取消出世間智,因為常常只重結果沒有想到中間該怎麼做,或是沒有想到前行作業的運作,有時候也會有以出世間智取消世間智,就是盲目的修行,但沒辦法去面對世間的一些事物,沒有能力分辨,這也是我常需要學習的地方,裡面提到三點,現世思維,出離思維,中道思維,像出離思維的話,在我以前我常會認為這個東西就應該這樣,反正因緣生滅,這個部分在院長的解釋下,這種反而是執著的,那中道思維,反而是隨順假名,善於出入現世與出世。

學生S:

佛教不淪為信念,只有價值-又相信,但邏輯不能做為價值,佛教是我的價值,但我如何相信我的價值?不能純粹主觀。佛描述什麼是苦?

順著自己的經驗,有苦否?真實否?非想像,是真逼迫想離苦。

驗證:以如理思惟苦是什麼?苦的體會又現實又真實。

真正體會苦是什麼,苦是由內心生起嗎?又苦是由於內心有期待(欲),期待不符合我想要的,我就要求成為我想要(主宰),但在想要不得(貪不到)的情形下便起嗔,如是,觸、受、愛、取、有、生、老、死—若不在受想行識中的一環截斷,便苦無邊際,所以佛法不怕被解釋,只要具足四聖諦的正見就能知苦尋因,找到正確方法,滅苦就能離苦。

佛法是如實的在生活中,以不迎、不拒、不取、不捨、不做判斷、不下結論,就能如《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思惟佛法對自己有幫助,有一天遇見死亡,才會真實面對孤獨無依,在佛法緣起三解脫門中,空、無相、無願的空三昧,能讓我們進入解脫之門,所以思惟能力正確合理,即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判斷、推理的能力,採取科學邏輯的方法,準確有條理,進而察照事物背後的真理與身心虛假的幻象。

學生T:

非常歡喜再次聽到院長闡述思維三大定律、邏輯的功用、邏輯的推理方法等的內容,經過上學期有修過院長的「佛教與哲學基本問題」,對於授課內容再次重點式的薰習,感到非常的歡喜,對於事物的推理判斷能夠做更多的瞭解與連結,養成具足推導出事物背後真理意含的基本核心能力,可以在生活中實際的發揮如理作意,增強自我思維邏輯思考,幫助遇到境界現前時,有更加廣闊清楚的如理思惟。

我覺得色是物質有形象的東西呈現,空的其一解讀方法可以說是因緣合和的示現,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正知見是在生活中可以仔細去覺察到真理遍布在一切時處的在為我們說法,像我看到有大一的新生同學們在校園走路認識學校環境,我就主動向前詢問他們目前的目標與需求,再依照我過去的生活經驗跟他們分享校園的環境、小路秘境等等的,如何可以歡喜有效健康較快速的到達他們所要到達的目的地,也有透過自己所拍的校園實景照片作為輔助說明,讓他們可以對於他們還未去過實際看過的地方,可以先透過照片的畫面呈現有一個緣影的像先進入他們的阿賴耶識中,等到他們實際走到看到實景,馬上眼根對到境就可以現起以前曾種下的種子,是再次的薰習就能夠更加的印象深刻與熟悉。我就會覺得我跟新同學們是色的代表,貼心講說環境與經驗分享是空的代表,色跟空的融合是形象與背後所含藏其真理的體現。真的非常感謝院長的慈悲教導,讓我學習如何如理思維,在生活中學習運用正知見看待事件背後的真理所要帶給我們滿滿學習成長。

 

三、檢討與分析:學生透過邏輯方法的認識,增進思維模式能夠更有條理與步驟,對於自己的課業學習與人際溝通和表達的練習上有所參考。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