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二 砥礪精進.改造加值   >   子計畫一 iProgram學習藍圖適性發展(2-1)   >   行動方案二 支持激勵全程品保(2-1-2)
110-1國內外體驗學習

110-1國內外體驗學習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二 砥礪精進.改造加值

子計畫 :子計畫一 iProgram學習藍圖適性發展(2-1)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支持激勵全程品保(2-1-2)

執行措施:支持激勵全程品保(2-1-2)

執行單位:學生學習與生涯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1-06-11 ~ 2021-11-21

活動地點:佛光大學

主持人:林立傑

參加人數: 16

活動目的

鼓勵本校學生參與國內(外)領袖營、培訓營、培訓工作坊、研討會發表、探索訓練課程、校外實作(營隊)、校外國際實務競賽等等體驗學習活動,以擴大國際視野與學習能力。

活動流程

110-1學生國內(外)體驗學習申請共16案,最後核定15案通過。

編號

申請名稱

姓名

核定金額

1

劍橋領思英語檢測

鍾○鈞

2,500

2

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第十屆傳度大典

張○昇

3,000

3

中餐烹調乙級證照

謝○倩

5,000

4

遠東SOGO自主防疫餐料理大賽

洪○崴

2,500

5

2021第15屆「菩提金廚獎」

劉○彤

5,000

6

牛頭司親子體驗農場

曾○婷

2,500

7

台電女籃關懷列車

陳○欣

3,000

8

Digital Art Bootcamp

錢○辰

2,000

9

咻啾來<蔬>迎-迎新活動

胡○傑

10

法光佛教研究所課程

曲○銓

2,500

11

110年佛光大學-華語中心華語師資培訓班

黃○君

2,500

12

法光佛學研究所課程

林○峰

2,500

13

高山森林基地助理引導員課程

張○芝

2,500

14

【最終章】義務張老師第三階段培訓—「助人者的破繭而出」

張○霖

4,000

15

110年華語師資培訓暑期班

林○妘

2,500

16

花蓮菁英盃暨王母盃全國籃球錦標賽

陳○婷

2,000

核定獎勵金

44,000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學生獲益與執行成效,摘錄學生的學習心得:

一、鍾同學參與劍橋領思英語檢測: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劍橋領思英語考試,為了達到老師的標準,考取證照,我和二至三位朋友變成一組,利用課堂時間完成小組作業。在分組的過程中,學會解決英語問題的方法,而在朋友的陪伴下,不僅能夠快樂學習英文,更能有效率的把不清楚的英文題目弄懂;老師提供不只實體上課的紙本教材,也提供了線上能夠模擬測驗的網站,為的就是能讓同學們不會心有餘而力不足,而是讓同學們了解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去加以改進。隨著時間的流逝,英文能力也一點一滴的在進步,是能夠藉由平時小考成績、平常的回家作業成績上升明顯看見的。在有限的時間內,接觸長達至少有一年沒有讀的英文,真的有些吃力,雖老師無法時時刻刻在同學們身邊,但協助這門課的TA助教也盡心盡責的耐心回答我們的疑惑。在課程中,播放模擬考試的聽力給同學們練習,測驗過後,看了成績心灰意冷的我,並沒有因此半途而廢。反而更積極的去詢問TA助教要聽力的文字音檔,查詢聽力測驗裡的英文單字,知道英文單字的意思去努力背誦,再去多聽幾遍聽力就可以慢慢聽懂。而題目與問答的內容,將題目要述說的,透過自己聽到的意思去理解,並且去解答。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在日積月累下,進步是肯定的,只是依然有上升的空間,雖然有好好準備,但考試當下,還是會有點緊張又害怕。到最後成績出來,拿到證照的時候,都明白一切得來不易,但相信這些不論是對自己或是未來在職涯發展中,都是成長的養分。

 

二、張同學參與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第十屆傳度大典:

  台灣人還是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士信奉道教,由於道教的兼容並蓄精神表現,可以容許各種不同的宗教一起流傳,反而無法彰顯道教的特質。而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凡事祭拜祖先,手中拿香的,都是道教徒。而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天上聖母、金母娘娘、中壇元帥等等……都是屬於道教的神祇。一般人對道教都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道教不過是法師作法或是童乩起駕等道教外在的儀式而已,把道教民間信仰的一小部份誤解了,殊不知道教因與民間生活習俗的結合,逐漸生活化的結果,使百姓以為道教只講究天人感應的範疇,卻不知道道教在天文、地理、歷史、藝術、哲學、醫學、理學與自然科學,對社會大眾的莫大貢獻。曾有許多國外著名學者說:「要認識中國,就必須先認識道教。」皈依道教三寶的目的,就是要秉成先聖先賢的「尊天、依道、行德」的思想,讓皈依道者能在依道之後,繼續的行德,進而達成尊天的境界,徹底的明瞭道之真義而行之,並肩負起傳承之責任,以及弘揚道教之使命。

 

三、謝同學參與中餐烹調乙級證照考試:

  這個證照在我高中時期就已經知道了,但是當時很沒有信心,直到系上老師鼓勵了我,於是乎我在九月中得知證照考試開始後就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在印象中這是一個充滿挑戰且非常艱難的證照,我利用了平常課餘時間,以及暫時放棄假日回家的時間,在學校的廚房自我練習一些基本的刀工,蘿蔔水花片、紅蘿蔔絲、丙級基本盤飾、豬肉肉絲、雞肉切絲、魷魚花刀、鮮蝦處裡、各種魚類花刀、全雞去骨等等。在練習過程當中也會時常與同學討論,找出做不好的原因共同改進,也會在練習時將成品拍照,請系上老師給予指導。在與同學討論及老師指導時,我也會利用筆記本將自己不足與錯誤的地方記錄下來,再利用其他時間再買一次一樣材料自行練習錯誤的部分。刀工部分練習一段時間後就開始練習烹調法的部分,烹調法裡面有煎、煮、炒、炸、燉、烤、紅燒等等多種作法,每一項作法配合的食材特性,不同的熟成時間以及需要的溫度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在每一次製作出的菜餚當中,確保菜餚有熟透甚至入味。

  考試前將個人的刀具拿到打鐵店鋪進行打磨,整理此次比賽當中可能用到的所有工具,在考證照前兩天自行打磨修整刀子到我熟悉的最佳角度,也是再一次的熟悉刀感,最後到網路上搜尋考照路線,決定騎車自行前往。

 

四、洪同學參加遠東SOGO自主防疫餐料理大賽:

  能夠參加到這一場遠東SOGO舉辦的自主防疫餐料理比賽,對於自我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因為要以防疫為主題,來設計創意素食健康養生之料理,而這是我平常料理過程中是較少去接收到的,因此讓我們在設計過程中不斷受到挫折與失敗,讓我一時毫無頭緒。但我也一直不斷找尋新的資料與知識,也從中了解料理的營養成分與特殊口味,讓我能從中挑選適合之食材,來加以設計與發揮創意,烹飪出創意料理。在菜餚設計上我也費了一番苦心,於比賽前,我不斷反覆練習,且一直將菜餚作修改,也請了老師、學長指導,並從中獲取老師示範以及講解之技巧,讓我受益良多。對於比賽過程,其實自己也沒有想得太多,只是在比賽前把做菜流程反覆思考,甚麼方法做能夠節省時間,甚麼方法可以做得更快更漂亮。比賽過程只有一個小時,要出兩盤菜且不能攜帶半成品,因此在時間控管上是相當匆忙的,如果沒有控制好時間的話,或許就沒有辦法順利出菜。最後設定好自己該有的流程,就開始進行比賽。而在比賽過程中,比我想像中的順暢,沒有任何一點猶豫,雖然場地對我來說相當不熟悉,東西也都不適應,但我還是克服種種問題,順利的出菜!而對於比賽完的我,心情只能用放鬆來形容,最後也很開心可以拿下第六名,我想這場比賽算是一個很棒的體驗。

 

五、劉同學參與2021年第15屆「菩提金廚獎」:

  在還沒參與此場活動前,本身對於食材和網路上看到的料理照片和影片不會那麼的敏感,雖然自身是本科系出身,但因為平日課業和日常瑣碎的事,導致日漸對於餐飲和食材越來越沒有餘力去探討相關領域的研究。但此次的比賽,因為一定要對食材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所以從一開始蒐集資料到找尋相關料理和影片,這算是督促我成長和充實自己相當好的方法,也因為透過資料和影片,我學到許多時下流行的食材搭配和運用,也看到了更多不同的擺盤和呈現方式,這使我重燃對餐飲和食材的熱情。透過此次比賽,我更努力的去找尋食材的相關資料,同時也督促自己要進行精進廚藝的練習與實作,這都讓我在日後於廚藝餐飲的路上更加充實和踏實,且讓我了解自己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食材的搭配和挑選、食材切割以及搭配烹調的方式、擺盤顏色的搭配與色澤,和布景的風格和料理本身風格的搭配,以及在電腦技術處理與影片剪輯的精進,還有許多能力是我還需要持續精進和努力的地方。若沒有參加此次活動,我想我不會找回對餐飲和食材的熱忱,也不會過得如此的充實,這讓我更理解很多事情都是需要持續努力。

 

六、曾同學參加牛頭司親子體驗農場:

  參加本次活動意義非凡,在現今社會看到農業、農耕大多數都是機器取代人力,甚至是運用飛機(類似空拍機)灑肥料,已看不到用牛耕的農耕景象。透過這次牛耕的體驗,可以感受到早期農業社會的辛苦與辛勞,也無法想像當初施種農地需要耗費多少的人力?多少的時間?因為今日體驗系上共有32位的學生參與,光鬆土、鏟肥、施肥、種下牧草就需要花上一天的時間才能耕種好一塊田!實在不容易呢!

很感謝老師安排了牛頭司一日體驗活動,雖然真的很辛苦!但也透過本次的活動了解宜蘭在地的牛耕文化,也藉由牛頭司的工作人員細心解說以及介紹,讓我們知道早期農耕社會演變至今的過程,也讓我回想起國中時期就讀台灣過去的耕田文化,都是用人工處裡所有的大小事。直到荷蘭人占領台灣,為了要讓整體效率提升,也發現台灣的氣候地形很適合發展農業,因此引進牛隻來耕田,使得整體的工作效率大為提升。在講解過程也有提到牛車,牛車也是因應時代的不同變化,會有不同的造型。像是牛車的輪子特別的大,只是因為需要過河。從日本時期開始整理馬路,才開始有了鐵皮版的牛車;中華民國時期,因為軍用卡車的輪胎太好用,耐操又不容易壞掉,廢棄下來的軍用卡車輪胎,就變成家家戶戶牛車上的裝備。原來牛車還有這樣的學問,從牛車的演變讓我們彷彿經歷了歷史上的曾經。

本次的體驗,雖然曬傷了也磨破了皮,但很慶幸有這樣的機會體驗台灣農耕-牛耕文化!因為傳統的文化已漸漸消失,藉由體驗來感受過往農業生活!

 

七、陳同學參加台電女籃關懷列車:

  再出發高雄的前一個禮拜,我們就需要把一些程序及流程都排出來,甚至開會分配各自的工作,從最簡單的找學校就讓我們碰壁連連,因為在那個禮拜是全國國民小學的期中考,導致找學校找地點都不方便,加上因為疫情還沒有完全的結束,影響很多國小都沒辦法開放場地,所以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就讓我們懊惱不已。最後也因為有認識的老師以及校長,才會讓我們順利地下到高雄去服務可愛的弟弟妹妹們,接下來就是討論關懷列車中的活動,也因為要考慮總總原因,例如:年紀、場地、安全性…等,因為這些原因我們就要討論出適合他們的活動及遊戲,討論出來後需要整理出相對應的器材。這個活動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我們好像都忘記最天真最無邪的笑容了,以及沒有壓力的去玩任何的遊戲,長大後發現笑容逐漸地減少,想法也逐漸得越來越多,導致我們的煩惱增加。我覺得這是我們該向小朋友學習的方面,適當的釋放壓力,跟著小朋友快樂的氣氛一起天真無邪的笑一笑吧。活動過後檢討自我不足的地方則是,如果有更長的時間去帶領小朋友,我會更融入他們,讓他們更開心地去釋放他們的天性。活動結束後,我想我會更願意參加這種活動及訓練營,把我所學的都教給他們,讓他們開心也能讓他們學習到東西。

 

八、錢同學參與Digital Art Bootcamp。

在參與這門課程的過程中,我在繪畫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從身材比例到不同的姿勢,這7個月的課程讓我進步更多。一開始我所有的練習都是在鉛筆和紙上,我也在考慮要不要停止畫畫。但是在這幾個月之後,我意識到如果你在沒有特定目標的情況下練習,不理解你為什麼做某些動作,你不會注意到與以前的工作有任何不同。我還收到了2個「挑戰」,第一個是以自己的風格插入一個字符,第二個是創建一個標誌。

第一個是有趣的體驗,因為我的「風格」經歷了卡通和半寫實之間,並且尋找一種可以「適應」我的繪畫形式,目前我可以說我的風格顯然還沒有定義,並且總是在不斷變化。

第二個創造了「蔬食系」的標誌。一開始因為不知道或不知道該做什麼。我做不到。直到一位老師告訴我:「並非所有藝術家都知道如何創建標誌,也不是所有創建標誌的人都是藝術家。」我顯然沒有將自己定義為藝術家或繪圖員,我只是喜歡畫畫,通過這個詞,我能夠在這種體驗中達到中間立場;它不完全是一個標誌,但它是一個小圖畫,是我對於蔬食系的感受,以圖畫形式來呈現。

 

九、曲同學參與法光佛教研究所課程:

1.「梵語入門」學習收穫:梵語學習,極為不易。有語言學家指出:在所有語言中,漢語和梵語是根本對立的,二者分別位於語言的兩極,但是二者的系統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這門課程中使我了解梵文文法非常複雜,梵文的發音極為細膩超過其他語言。想要學好梵文,需要花時間和下功夫。

2.「梵語佛典導讀」學習收穫:學習梵文後,我十分認同劉成有教授在《基礎梵文教程》序言中説:「無論是佛學的研究,還是印度哲學、印度文學、印度宗教等印度學的研究,梵文作為一門原典語言,其重要性是不爭的事實。它不僅能夠給我們研究者提供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更能開闊我們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經過這次的學習,我的梵文閱讀能力有些進步,我有信心自己可以查看注釋、搜尋資料。

3與4.「藏語進階」及「藏語中級」藏語學習收穫:對藏語的學習,我學會了字母、拼讀、語法、簡單的日常對話、聽得懂簡單的藏語。我感覺自己對藏語的學習有些進步,也能把握老師的課程。閱讀方面,我可以讀懂短篇故事和簡單的文章。口語表達方面,還需要練習,但是我比較不會擔心發音不標準或説錯。

5.「藏文解讀與翻譯」藏文學習收穫:我想對西藏佛教有所了解,因此學習藏文是必須的。如果有掌握藏文的能力,就可以閲讀西藏佛教文獻;如果不懂藏文,僅憑著閱讀翻譯,就無從確定翻譯者是否如實表達藏文原意。此外,漢譯佛典若有不詳細或疑問處,可藉由藏文文獻來理解。這門課程幫助我建立閱讀藏文文獻的能力。

6.《入行論》學習收穫:《入菩薩行論》與修行有密切關係,艱深難懂,有十家印度學者對其作了註釋,可見極為重要。在西藏則是寧瑪派祖師米滂仁波車特別對第九品做註釋,他的註釋主旨是闡明二無我,即「人無我」和「法無我」。而歷經中文和藏文的對讀,我對藏文文法理解增強。

 

十、黃同學參與華語中心華語師資培訓班:

  上完教學培訓課程後,對華語教學的知識理論與實務上訓練,循序漸進式的完整學習,透過每堂課的練習與教學分享,課程學習經驗讓我深感體會,對外華語教學課程的事前備課工作,不單只是對教材的熟悉,還包括對學習者語言背景的了解,才能設計出一套適合的上課教材,經過一個多月的學習,收穫最多的就是自己從無到有的教材、課程設計和試教的部分,從教案規劃設計到正式上台過程,將所學到的完整呈現,老師也會在實務教學上進行指導,瞭解自己在教學上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使我在進行第二次試教時,我會針對改進的教學內容上作適當的調整,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及指導都讓我受益,明白在課程教學上需要多元化、情境化,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在實務操作上也著實獲益良多,讓我從開始到課程結束都保持學習的心態,不論是實體上或是線上的學習經驗,鍛鍊及提升自己在華語文教學領域中有更多元的能力及實務經驗,加深我對華語教學的興趣,讓我了解到身為華語文教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除了如何糾正學生的發音及了解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外,還有如何掌握課堂上每個學生的程度、課室管理等,以及最重要的備課及課程設計,熟悉運用線上教學資源也很重要,網路上關於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老師們也會分享相關華語最新資訊,讓我更了解華語文教學這門學科,培養學習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藉由教與學的經驗不斷充實自己的所學與專業結合,對非本科系但未來想從事華語教學的學生,即是學以致用,並培養自己第二專長能力,期待之後能有機會繼續學習與進修。

 

十一、林同學參與法光佛學研究所課程:

在自主學習藏語入門的課程,學習到很多不同的學習方式。尤其在語言方面,學習語言是很多的時間去練習,才能夠把這個西藏語語言學會的。透過參與法光的藏語入門課程的學習,學習到基本的西藏語拼音、西藏會話、西藏文法及閱讀西藏文的能力。

 

十二、張同學參與高山森林基地助理引導員課程:

  「團體動力學」一詞,我們時常能夠在許多的營隊、課程中聽見,但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詞語,他背後意義什麼要如何應用,似乎都沒有關係,好像只要說我們有在做「團體動力學」就是有達到營隊目標一樣。但在這次老師的課程後,讓我了解到每個團體的成形,都像是爬樓梯般,從形成期(擁有共同的目標)、風暴期(溝通與設定規範)、規範期(各自角色的信任)以及最終的績效期(使領導者具有領導能力,也是被領導者能有服從與配合領導的能力),了解這團體階段論後,更能幫助我們在團體帶領的過程中,了解到卡關時可能是哪個階段出了問題?以及若是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該如何有效的解決幫助團體能邁向更高的階段,但講師也同時與我們分享,並非所有團體走到「績效期」才能被視為良好的團體活動過程,也許在規範期就已停止團體課程或團隊運作,只要能夠有所改善原有的問題,都應視為一個有成效的團體過程。

  但如同班級內那些被貼上不同標籤的孩子們,可能影響整體團隊的前進,以致容易會出現將他們切割就能使團隊更好的風氣。而這個就像我與夥伴討論到未來在社工領域上的發展,我們都不希望在團體裡放掉那些被貼「特別」標籤的孩子們,使他們出現被排擠甚至找不到自己歸屬的狀態,但卻也會讓我們的團體進行更加辛苦,也可能暫時看不出成效。對我們來說成效很重要,但我們都希望除了「成效」這數據以外,更能真正有效的在助人工作上協助到需要的人。也許「特別」的人存在團體之中,會讓我們進度慢了一點點,成效也差了一點,但我相信,即使在團體課程結束後,大家依然還在前進,也更能真正尊重與包容每個不同的個體不同的相處方式。

 

十三、張同學參與義務張老師第三階段培訓—「助人者的破繭而出」【最終章】:

  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已來到最後一階段,如同我訂立的活動名稱「助人者的破繭而出」,很感謝這幾年來佛光大學體驗學習補助實施計畫,這提供我經費可以參加義務張老師儲備訓練,我從一個助人專業零基礎的學習者,到現在成為真正的一名助人工作者,也得到系上老師/義務張老師督導的認可,這對我而言是很感動的成長與鼓勵。未參加義務張老師前,我的晤談技巧很不好,從一開始學習的重複語句、簡述語意,逐漸學習成長到可以利用初層次/高層次同理心結合各項技巧(摘要、隱約式鼓勵、提供資訊等)來為社會大眾服務。

  我時常在想,倘若我沒有參加義務張老師,不知我是否可以順利進入現在的研究所呢?我相信我有這份能力能夠進入諮商研究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的諮商訓練是由義務張老師這邊所養成的,而義務張老師是台灣知名的輔導志工培訓機構,許多心理相關科系及社會工作科系的教授皆出自於此。因此我與義務張老師機構結緣,相信是一個巧妙的緣分,幫助我在助人工作知能更加穩固,同時也獲得師長同儕的認可。

  統整本體驗學習所述,參加義務張老師培訓給我帶來很大的學習機會,在跨域學習上,我同時學習到諮商輔導以及社會工作,這幫助我在未來協助個案時,我能更有架構地網羅各項資源來給予協助。在自主學習上,我發現自己在諮商介入處遇能力不足。因此我也把握這次的學習機會,努力與督導老師請教,這有效幫助我在思考諮商介入處遇時,較不會慌張、焦慮。此外藉由督導的引導,我對於自己有更多的自我覺察與探索,也更堅定地走向助人工作。現在的我,如同毛蟲破繭成蝴蝶般,要開始展翅飛翔,揮動著翅膀邁向助人工作之路。

 

十四、林同學參與華語師資培訓暑期班:

認識資源:認識外派華語師資的計畫、國內外的華語教材與分析、網路教學實務的程式與配件。

重新認識教育者的職業:以前總認為老師們的鐘點費相對高的原因是他們的學歷高。現在我知道老師們真的不容易,除了投資很多年在學歷上,還消耗了很多時間在課程發想、設計與準備。現在知道,當教育者的時間成本非常高,很多時候是藉由信念、志向和熱愛支撐的。

發現自我不足:上完「提問技巧」、「課程設計」、「任務導向教學」後,我自我反省了以前的教學模式(當家教、課輔人員)發現我一直沒效率地教導著我的學生,讓他們事倍功半。另外,我還感覺到自己的中文掌握程度不足、中華文化的背景知識也非常少,而且很多時候說話還帶著語病(如:你「有」看到那份文件嗎?)。最後我發現「說」一個語言和「教」一個語言有著天壤之別。

教學前後差異:培訓課程中,我們撰寫過教案也試教了兩次。在這個過程中,我磨練了我的提問技巧、琢磨了如何最有效率地搭配語言和肢體動作來和學生溝通、研究了如何讓學生講更多話(訓練語言的聽、說)。

 

十五、陳同學參與花蓮菁英盃暨王母盃全國籃球錦標賽:

  在這一次花蓮菁英盃比賽中,讓我覺得自己更加成熟穩重,比一年前的自己還更進一步成長。一年前的自己,對於一些技巧還不夠成熟靈敏,好比一年前的我在場上可能會常常當機,腦子沒辦法瞬間轉過來,但在今年比賽,相對於去年,我腦袋的思路比較廣,在有空檔的時候我該去做什麼相對於較好得分、在防守時我該如何去守著分數、在進攻我該如何奔跑,看到屬於得分的路線。在這一場比賽下來,這些技術也讓我更加成熟,進攻的時候我不再猶豫,找到空檔就去得分。很明顯這一年來的努力,讓我進步很多。體能上面也做足了準備,比起前一年的菁英盃,很明顯感覺得出來自己在這一場比賽打得相對穩定。在這場花蓮菁英盃比賽中,讓我知道人唯獨努力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光芒,讓我明白在日後賽制我也必須更加努力練習,不能鬆懈,要用盡全力來去贏得我們該擁有的榮耀。另外在這一次的比賽也讓我明白,心態這方面我必須再去做足更完善的準備,好比打完比賽得失心,這點對於好勝的我是要去更加努力學習的。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