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三 跨域培力.品保創新   >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   行動方案一 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110年度教學策略設計教師社群-召集人中文系張瑋儀老師

110年度教學策略設計教師社群-召集人中文系張瑋儀老師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跨域培力.品保創新

子計畫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執行措施:提升共識強化社群(3-1-1)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1-10-05 ~ 2021-11-16

活動地點:線上Meet、宜蘭縣史館與教師研究室

主持人:中文系張瑋儀老師

參加人數: 教師:4人, 學生:0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社群教師有相同任務、共同目標,皆通過「教育部110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然而對於教學策略之操作仍感到茫然,由於計畫之執行勢必改變原本之教學方式與形態,因應成果報告的撰寫又需通過課程之累積,教師在共有的計畫背景與操作壓力下,經由討論認為,因應教學問題的解決,根本核心在於「教學策略」的運用和規劃,因此四位教師籌組「教學策略設計社群」,旨在以通過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核心,經由計畫內容分享、教學方式討論、撰寫延續計畫為三大目標,期待能相互討論課程與計畫的配合方式,於110學年度執行計畫之時,請益其他通過計畫之教師,且是主題式、提問式的進行交流,希望能針對教學策略的提出與操作,在互助精進的原則下,討論適切於該課程內容與組成學生的教學策略,搭配專題演講和社群工作坊型式,匯整110學年度之計畫執行情況,撰述111學年度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以循序漸進、問題導向方式提出具有延續性及創新性之教學計畫。

活動流程

【聚會一】
活動日期:110年10月5日
活動地點:線上Meet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為社群第一次會議,屬於籌備會性質,主要討論內容為未來社群的工作方向,與具體活動安排。本次會議共識如下:
1.預計安排六次社群活動,穿插進行專題演講與工作坊型式,共同面對教學現場的差異化問題,研擬適切於本校學生的解決方案。
2.計畫將此教學成長歷程完整記載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成果報告書。
3.於計畫結束後統整提出兼具新創新性與延續性之計畫書。
4.教師之專業背景雖不盡相同,但於教學現場共同面對的困境則指向於學習意願之被動、知識轉化之應用等問題,因應此困境,將研討主題概括為以下三個面向:
(1)計畫內容分享—以研究動機為主軸,針對課程操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等議題進行探討,社群成員由閱讀計畫探討並聚焦於問題,清晰化此問題的重要性。
(2)教學方式討論—以「操作」為主軸,分析計畫在構思時所忽略的安排,和進行時對於問題的解決,以做為成果報告之歸納統整。
(3)撰寫延續計畫—以「撰寫」為主軸,討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動機、主題及研究目的,分析研究方法與實施步驟、預期完成工作項目與成果,探討計畫的完整度與操作效果。

 

【聚會二】
活動日期:110年10月12日
活動地點:線上Meet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社群教師針對進行中的計畫提出討論,針對教學策略對於該課程操作的適切性,討論於課程之操作方式、可能遭遇的問題及因應對策。

 

【聚會三】
活動日期:110年10月19日
活動地點:宜蘭縣史館
出席人數:1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演講邀請管理學系陳亮均老師分享,主題為「社群平台與數位媒體整合應用」。陳老師介紹「讓我們迎接5G時代的來臨吧!社群平台與數位媒體整合應用」,從「5G -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5G 創造相關應用發展」、「5G 帶動商務發展」到「電子商務」等進行介紹,透過網路介紹,可讓老師們了解目前科技時代的網路應用,如何利用網路進化發展將智慧穿戴裝置、智慧型手機等設備運用在課堂上。

 

【聚會四】
活動日期:110年10月26日
活動地點:教師研究室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演講邀請管理學系盧俊吉老師分享,主題為「大專就業學程介紹」。盧老師以「勞動部就業學程計畫―促進地方創生經驗分享」進行簡報,同時以「休閒健康產業管理實務―學程計畫」與社群老師進行經驗分享,盧老師於產業管理實務經驗豐富,相關議題討論熱烈。

 

【聚會五】
活動日期:110年11月09日
活動地點:教師研究室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本次演講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邱詩雯老師分享,主題為「教學研究雙重奏:DH的計劃設計與執行」。邱詩雯老師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曾先後服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並於國內外期刊、研討會發表論文研究數十種。獲得臺灣科技部獎勵博士候選人撰寫博士論文獎助、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等獎項。陸續執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數種。研究興趣為數位人文、華語文教學、史記,希望能持續探討數位科技對於人文研究和教學的侷限與極限。

 

【聚會六】
活動日期:110年11月16日
活動地點:線上Meet
出席人數:4人
討論主題與內容:
社群教師提出已撰寫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相互進行評議討論,修潤計畫之可行性,完成計畫定稿。本次會議為最後一次社群活動,檢討及討論社群成果,且將成果與社群老師們分享。主持人分享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網站的成果。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整體活動執行成果效益
透過六次的社群活動,可以探討出目前教學所遇到的諸多問題與困擾,同時也在活動中討論出需多新的議題與觀念,將有助於教學策略之擬定與實施,達到幫助學生學習的目的。
綜觀本社群教師所提出之計畫項目,分別為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張瑋儀老師提出之「宜蘭旅食文學的在地書寫」(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之周鴻騰老師提出之「孝親安康學旅在地深耕與人才培力之成效分析研究」(生技農科學門);林晏如老師提出「重複式鷹架課程設計與評估:以統計學教學為例」(商業及管理學門);應用經濟學系曲靜芳老師之計畫為「設計思考把會計學變有趣了」(商業及管理學門),因此四位教師分別於文學、生態、經濟、會計展開課程之教學精進與創新性探究。茲分述如下:
一、教學精進:社群教師討論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教學法、「行動導向學習」(Action Learning,簡稱AL),Delisle設計的問題討論框架為「想法、事實、學習論題、行動計畫」,認為「教學策略設計」需經由通盤的規劃與安排,並非任何課程或對象都適合使用某項教學理論的操作,因此將提供教學經驗,討論PBL學習法「問題/任務導向學習」(Problem/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之適切性,PBL教學法為跨學科統整,教師從教學講述者變成引導者,需熟稔於相關知識的掌握,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活動進行時有參與感和成就感,包括對於問題的因應與規劃、蒐集並分析資料、試圖解決問題或尋求答案,從而訓練學生的「反思力」,培養「自學力」,透過真實情境的操作,有助於未來因應職場與就業之挑戰,從共學團體中思索個人的所需所求,發展人際關係、精進應變能力。
二、教學創新:由於社群教師分屬不同專業領域,則採「重複式鷹架」(Redundant Scaffolds)理論應用於課程中,鷹架理論則得以提供心智圖作為學生的學習策略、以多媒體教學影片錄製作學生的預習支援,運用貼近職場使用的工具作為實作軟體,降低學而無用的問題,且能實務應用教學內容搭配個案分析法,降低學用落差。評量工具則包含個人準備度測試、團體準備度測試、期中評量、同儕互評、學習動機量表問卷等。以迴歸分析法,將個人準備度測試及團體準備度測試作為解釋變數,期中評量作為被解釋變數,以了解探究個人準備度表現與個人期中評量之相關性、相關方向與強度。在教學方法上可解釋為個人準備度測試引入課程設計中對於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分析課程設計的改變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以針對本校學生之屬性,進行教學教法、教材研發、評量成效之具體創新。


【質化指標】
從文科、商科到教育類型的共同研討,確實讓從事商科教學的老師獲益良多,例如:文案的鋪成需有中文的造詣打動消費者的心、商業管理的核心價值需要有環境教育實質內涵,讓教師們的跨域學習可以落實自學與善盡教育的社會責任,非常不一樣的火花。
透過社群活動,成員認為可增加老師之間的教學互補,運用於學校課程中,可協助老師們克服目前所面臨的困擾,同時亦可提升同學們上課的成效。根據瑋儀老師的分享內容可發現,提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品質,讓上課氣氛更加融洽,是激勵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根據內容接受以下幾點建議:
(1)暢通師生溝通大門
(2)尊重學生的人格與自主權
(3)務必保留時間給學生進一步詢問有關課業上的問題
(4)鼓勵學生提問及建議,並且注意傾聽,適度給予回應
(5)善用幽默感,並適時提供實例或譬喻。
根據內容可發現,教學策略不再是一成不變,而是必須透過溝通及尊重,並且適時回應等不同方法,讓上課氣氛更加融洽,可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確實的掌握同學所具備的特質、習慣,可以幫助老師們獲得正確且值得參考的依據,可創新最適合的教學內容,如此更能激勵同學的學習興趣,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績效。
認識大環境及職務脈動趨向,積極促進學習與創新,建立工作價值概念與成本意識、掌握知識資訊與運用技能,有效察覺職場問題與機會,洞察解題方法與策略,以有效訓練成為知識經濟社會中一個有準備的人力資本。
掌握職務脈動,學習探索職場大環境變化趨向的方法與判斷技能,加強環境知識庫與科技資訊的掌握與轉換能力,增進異業結合跨領域之運用能力,提升自我的環境適應力及創新能力的開發。
成本意識與價值概念之制度化能力的養成與發展(客觀知識之開發),以提升每一個人在職能職務上的更高附加價值,進而強化開源節流相關策略的倫理價值觀。
經由明確的問題描述,建立問題反應、分析與解決之洞察能力(解題知能之開發),強化建設性的問題解決策略的提出,提高個人在組織的價值性,提升知識經濟社會的成長力與競爭力。
教學與研究應該要平衡發展,倘使沒有做到平衡發展,將使得教學或研究產生更多的困擾。教學實驗應該要有產出的延續性,不應該侷限於個案,如果能夠具有延續性,相信對於老師在教學上將具有更多的助益。
如何兼顧舊學和新知?對於應用電腦科技進而完成課程當中,是否能有更多的學習管道,應該重視入門導引與知識建構。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是透過種子教師之計畫執行,同時必須記錄老師們教學的實務現場所產生的重要議題,這也是老師要注意的事項。
老師們在面對所產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在教學前可能會應用到的理論及應變的策略設計,這些應該要提早準備,而教學過程中所發展出的學習評量工具,如何在教學後提升學習成效及品質,也是必須思考的。

 

【量化指標】
1. 社群會議6次,參與總人次34次。
2. 4位社群成員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設計思考」、「體驗式探究鷹架教學法」於6門課程中。
  a. 張瑋儀老師運用「問題導向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教學法)於本學期大學部「現代散文及習作」與「東西方文學文化導論」課程中。
  b. 林晏如老師運用「設計思考」於本學期大學部「STEEP分析與產業趨勢」課程中。
  c. 應用經濟學系曲靜芳老師運用「設計思考」教學法於本學期大學部「會計學」與「社會企業」課程中。
  d. 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周鴻騰老師運用「體驗式探究鷹架教學法」於「環境與健康」課程中。

  • 完成校內展覽活動1次。
  • 完成研究計畫報告1冊。
  • 舉辦演講3場。
  • 發表4篇學術論文。
  • 獲得獎勵事蹟1項。
  • 教育部案申請4件。

3. 活動實行成效(採問卷分析滿意度)

  • 有助於提升分享專業知識的技巧性(滿意度4.75分)
  • 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專業領域之發展性(滿意度4.75分)
  • 有助於增加自己在不同領域之學習(滿意度4.57分)
  • 有助於增進教學知識或技巧(滿意度4.75分)
  • 講師講解清楚,深入淺出且生動有趣(滿意度4.83分)
  • 課程內容能吸引我的注意,且內容精采充實(滿意度4.79分)
  • 有機會與他人分享教與學之心得(滿意度4.83分)
  • 整體活動受益良多(滿意度4.67分)
  • 整體活動非常滿意(滿意度4.71分)

與社群原預期成果之達成率為100%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