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109-2三好讀書會- 關於番薯的愛恨情仇0322

109-2三好讀書會- 關於番薯的愛恨情仇0322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3-22 ~ 2021-03-22

活動地點:林美寮女宿交誼廳

主持人:張懿仁、沈雅文、張家麟

參加人數: 11

活動目的

一、 活動宗旨與目標:
為落實教育部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優化中文主題化課程內涵,結合書院教育培養良好品格的宗旨,在課餘時間於林美書院舉辦「三好讀書會」,以多元化、生活化、應用化的理念設計活動內容,並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情意的取材標準,期許學生認識人我關係,加強內在素質,認清存在價值,成為具有因應未來能力的三好青年。
讀書會的內容以「飲食文學」為主,討論作者的寫作動機與手法,分析文章內容與架構,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增進學生中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精確運用文字、表達己見,將所學應用於寫作與生活中。
 
二、 活動內容
   本次閱讀的文章為吳念真〈關於番薯的愛恨情仇〉,選自《念念時光真味》一書。作者藉由「番薯葉」和「番薯粿」兩種食物來呈現對於番薯的愛與恨,並具體細微地描述小時候的生活點滴,寄託家人相處的喜怒哀樂。
    讀書會流程為「學生閱讀文本」、「沈雅文老師導讀與討論」、「張家麟老師對談與分享」、「學生填寫學習回饋單並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包含質化與量化兩方面,作為之後改進與努力的方向;學生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內容言之有物、口頭表達清楚者,頒發1張100元萊爾富商品卡以茲鼓勵。
    學習回饋單配合文章內容,從「情意」、「閱讀」、「寫作」等三方面設計相關問題,以期能夠落實「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目標,又能培養「三好」素質。

活動流程

時間

內容

講師

地點

18:45-19:00

學生閱讀文本

沈雅文

  林美寮女棟交誼廳

19:00-19:45

導讀文章:

本文首先以大眾的角度略論對於番薯的態度,之後以「到底還要吃多久番薯?」與「含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兩個角度詳細敘述小時候對於番薯的愛恨情仇,最後以現今復刻番薯粿
作結。

討論議題:

(1) 作者的描述十分有畫面感,請你說說最有感覺的一段「畫面」,並分享原因。

(2) 你有什麼「吃到怕」的食物?為什麼會從心理上、舌尖上本能地排斥?

(3) 「番薯粿」是含淚播種必歡呼收割的產物,這樣的「小確幸」在你的生活中有甚麼類似的經驗?

沈雅文

  林美寮女棟交誼廳

19:45-20:30

分析本文:

(1) 文章開頭的摘錄,是否為編輯所選?是否有畫蛇添足之嫌?

(2) 作者風格可由文筆分析,本文為較適合口說的類型。

(3) 前後呼應為吳念真常用的筆法,雖然其中真真假假,卻不失為一種可以效法的寫作方式。

 

回應議題與經驗分享:

(1) 作者之所以描述得十分有畫面感,且描述緊湊,突顯了敏銳的觀察力,此為寫作的基礎。

(2) 蒸飯的味道和當兵的罐頭,是回憶中難忘的害怕味道。

(3) 年輕時偶而的暴飲暴食是釋放壓力的一種小確幸。

張家麟

  林美寮女棟交誼廳

20:30-20:45

學生填寫回饋單,並口頭分享

張家麟

  林美寮女棟交誼廳

活動總結
    本場次的學生多是之前曾參加過的舊生,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默契,對於議題的回應皆十分踴躍,表示此次設計的題目能夠引起學生共鳴,且吳念真的文章易讀、易懂又充滿人情,既可引起學生閱讀興味,又能活絡討論氣氛,作為讀書會開篇十分合適。在閱讀方面,分析文章結構、作者筆法與風格,提醒學生應仔細體察生活周遭,事事皆能成為寫作題材。在寫作方面,設計與文章主題相關的題目,希望學生在閱讀與討論後,練習將他對某食物的愛恨情仇,以細膩流暢的筆觸描述出來。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質化回饋
(一)請具體說明在這次的討論中讓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到底還要吃多久番薯?這個問題在我們爸爸媽媽那個年代應該很常見。記得有一次回家一直說很想吃烤地瓜,之後唸了很久好不容易才吃到,當時就覺得很幸福。結果我叔叔他們看到之後就覺得時代真的不一樣了,他們才不想吃什麼番薯,能不吃就不吃,結果我們現在的小孩還因為吃到番薯而開心。
2.對於這次的主題內容當中,其實並沒有多少感觸,可能是因為現在的時代環境沒辦法讓我有特別的感覺,無法去體會筆者當初的記憶與回憶。但是作者的文筆、修辭等都把文章內容給畫面化了,雖然沒有共鳴,但仍能想像得到那畫面。
3.有什麼食物會讓你吃到怕?7-11的白醬義大利麵。有一週的晚餐都吃白醬義大利麵,讀書讀到凌晨的宵夜也是吃白醬義大利麵,連續一週每天都這麼吃,過後光想到那個奶味就覺得好膩,突然不明白為什麼我小時候這麼愛吃白醬義大利麵。
4.對作者在描述濃煙那段時,使我想起在宜蘭的五結老家,爺爺奶奶早期真的是用灶在燒開水、煮飯菜的。那對於我而言不只是一個廚房的用具而已,而是兒時的回憶及記憶,亦是親情的載體。
5.其實題目的「番薯」二字便已勾起我滿滿的回憶,再細讀下去更能感受作者在字裡行間所留下的過往。從小我的飯裡也從不缺少「番薯塊」,儘管吃得再撐,爺爺總會再把他碗裡的番薯塊與飯挖給我。長大後爺爺有點失智,許多生活的小細節都被遺忘。唯有三天兩頭拉著我或看護去逛菜市場,還有一同共進晚餐時的番薯是不曾被爺爺不小心落下的。
6.我最有感觸的部分是吃到怕的議題。因為從小我就很愛吃,尤其是海鮮。但自從去了日本之後,對生魚片產生了厭惡和害怕。正所謂「物極必反」,即使是自己最喜歡的食物,一次或連續進食很大的量,對它的觀感就會從最高跌至最低點。
7.作者在這篇文章當中是提到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的年紀大概是六十幾歲,在當時的時代是比較清貧的,當時的主食大概都是番薯跟地瓜葉。作者在文章當中也有提到利用家裡煙囪的「煙色」來調整動作,在我家也是利用燒柴火來熱洗澡水,而這也是我最有感觸的事。
8.感觸的地方在於作者描述血跡的部分。因為他用兩個不同時候的自己所發生的事情來做一個對比,進而突顯出以前的回憶其實多少是與現在的自己雷同的。因為時不時會在生活中看到過去的影子,進而感受到那並不只是過去的回憶,更是現在生活的寫照。
 
(二)請說明你從本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所習得的閱讀分析方法為何? 
1.文章裡的用字、修辭等都會反應出作者的成長背景。譬如吳念真在文章中使用台語,就能夠知道他所處的年代是台語很盛行的時代。不過台語並不是所有人都懂,所以一部分的讀者就會無法深刻體會到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但是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展現作者的風格。
2.這一次的文章內容中,較為重要的是前後呼應,這樣能夠提醒大家作者其實在某個人生階段是能夠與過去的自己所契合的。那樣的回憶不只存在在過去,還能在現在的生活裡俯拾即是。
3.前後文呼應。雖然這樣的寫作方法時常被採用,可以用「老套」形容了,但是卻總是能勾住人心。因為那會讓人能夠想起這樣的橋段在之前的段落中有看過,就會想再回過頭去複習一下。
4.前面一段是前言,中間一段是反面的敘述,最後一段是正面的敘述。在過程中使人非常的有畫面,而不是一段文字而已。這樣的敘述法也能讓我們知道番薯在作者心中其實是有好也有壞的,這樣的兩面敘述也能讓文字更有說服力。
5.作者在文字裡留下的不是像一般作家的敘事,而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用了自身的口吻和我們說了一個又一個的曾經。作者用各式各樣屬於自己或大家的回憶,帶領大家進入自己的文字世界裡,與詞藻過度華麗的文章不同,這樣的手法很適合沉浸在這類型的文章裡頭。只因他留下的不是冷冰冰的句子,而是偶帶一絲溫暖的體驗。
6.有別於運用許多修辭和刁鑽字詞的作品,作者利用直白簡單、像是口說的方式來寫作,更容易讓讀者能夠身歷其境。這也讓我這種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小孩,能夠深深感受到在鄉下奔跑、在削皮時割傷手,甚至是那塊最香的番薯粿的滋味。
7.作者在文章當中是使用順敘法來書寫這篇文章。一開始運用對番薯的愛恨情仇來破題,在第二段就提到「還要吃多久的番薯?」運用此類題目來提及當時的時代背景,最後回到當代的時空環境呼應主題。這是我所認為的寫作方法。
8.作者用直白的文字鮮明的表達出童年時的意境,能夠即時的感覺到在那個當下分分秒秒的感受,最後以當時童年最深刻的印象再重新地用現在的生活回憶一遍,達到一個前後呼應的效果。
 
(三)請描述你與____(食物)的愛恨情仇?
1.紅豆湯。我對紅豆湯的喜愛程度真的就是很普通,不是特別喜歡的食物。有一次不知道是阿嬤開始還是我媽媽開始說我喜歡喝紅豆湯,之後每當我從學校回家,我阿嬤就會請阿姨煮一大鍋等我回來吃,但我也不好意思說:「我其實不喜歡,不用特別煮。」因為這樣就破壞了阿嬤的一番好意。之後連我的其他家人都以為我喜歡喝紅豆湯,但我也不好意思說,只能說那是我阿嬤和我媽媽對我的愛。雖然實際上我並沒有很喜歡,但我想這就是父母親、長輩對我們的關心和愛吧!
2.通心粉。有次去美國的期間,十幾天的行程裡有七天的午、晚餐都是吃同樣的通心粉,所以我頗能感受到作者對番薯的愛恨情仇。因為通心粉雖然好吃,但是久了之後真的就會由愛生恨、由情成仇了。
3.酸梅干菜。高中以前每週要去奶奶家吃很多梅干菜,小時候吃的時候還不覺得有什麼,但是直到大二之後,學期修滿27學分,再加上每週末要在礁溪打工,幾乎每天都吃外食。突然有一天很想吃重口味的食物,晚上打完程式報告後,到了凌晨三點時我心想:「為什麼在宜蘭沒有像緬甸阿嬤家的店?」
4.苦瓜。小時候因為爸爸是勞工、做體力活的工作,所以為了幫爸爸降火氣,媽媽煮的晚餐一定會有一道是苦瓜。那時的我很不喜歡吃苦瓜,直到出外讀書出宿舍,吃到一間很好吃的自助餐所煮的苦瓜,才讓我不那麼畏懼,反而還愛上了這個食物。
5.各類食物。自有記憶以來,其實家人不怎麼管過我,唯獨對「吃飯」這一點,他們非常堅持,不管用餐時間拖得再長,他們還是會要我把我碗裡的食物清空,漸漸養成我對於送到我眼前的食物總是要吃完的「習慣」。
6.醃篤鮮。這是一道我們家過年時會吃的一道家鄉菜,原本小時候很排斥吃這種家鄉菜,因為味道跟一般的台灣菜不一樣。在爸爸的要求下我嚐了第一口,過後就徹底愛上了。直到現在每到過年時,我最期待的就是這道菜。為此我的姑姑甚至還煮兩大鍋的份量,不然對抗不了一家小孩強大的食慾。
7.香菜。個人基本上是一個比較不挑食的人,食物基本上是有熟能吃就好,可是我有一個比較害怕的食物,那就是香菜。個人覺得香菜有一個土味,而且我媽發現我不喜歡吃某一樣食物時,那樣食物就會經常出現在餐桌上,而這也是我越來越討厭香菜的原因。
8.香蕉。因為我的母親很省吃儉用,只要在菜市場有便宜的食物就是大把大把地買,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香蕉。還記得我母親有一次就買了三大袋150元的香蕉,當時提上去住家的心情,一開始覺得還好,但提了數次之後,心情就真的是相當複雜。
 
綜合回饋:
    本次主題與學生生活較為貼近,加上吳念真流暢的筆觸與自然的描述,促進學生的閱讀興味。老師們藉由議題討論與拋磚引玉,引發學生多重感觸,經由食物聯想往日經驗以及與親友們間的情意;培養閱讀分析能力,了解作者寫作風格,如前後呼應、直白、細膩刻畫等,希冀可以內化為寫作基石;並於最後牛刀小試,練習具體而微地描述對於某樣食物的愛恨情仇,從中可見不同的寫作角度,展現個人特色。
 
量化: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11人
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 4.8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 4.9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 4.8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 4.8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 4.6
藉由此活動讓教師代表瞭解學生對此活動想法透過問卷調查得知平均為4.8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