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二 書院生活明德惟馨(1-2)   >   行動方案二 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雲水書院】波羅僧揭諦──學術與實修之道

【雲水書院】波羅僧揭諦──學術與實修之道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二 書院生活明德惟馨(1-2)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執行措施:書院師生講會共學(1-2-2)

執行單位:佛教學系

活動日期:2021-10-26 ~ 2021-10-26

活動地點:N117教室

主持人:曾稚棉

參加人數: 教師:1人, 學生:48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本講座為雲水書院主題「為未來而學」第四場系列講座,從學習態度之自我建設開始,開拓學習態度的廣度,透過他人的經驗,奠立基本觀念:研究生的解行並重。對於研究生而言,學習不是只管個人研究,而是也兼顧人生規畫、整個生命的品質。這在佛教觀點,是解行並重。所以邀請萬老師講述,兼顧學問與修行的觀念,並分享其多年教學經歷在教育上的體會。

活動流程

一、佛教學院研究生學會會長知文法師介紹講師
二、佛教學系萬金川教授講課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滿意度統計:

1.主題規劃的「整體滿意程度」。平均分數:4.2

2.活動內容的「整體獲益程度」。平均分數:4.2

3. 有助於我對這次活動重要指標-「為未來而學 」有提升的幫助?平均分數:4.27

4.此次活動之議題-「為未來而學」的內涵獲益程度為何?平均分數:4.31

 

二、學生心得回饋諸如:

學生A:

原來在學術上是客觀的,生病除了是自己痛苦外,也是會造成別人的困擾,也會讓別人擔心,所以要把自己照顧好。聊天是很難說是好是壞的,聊天也可以無拘無束的,讀書是可以擴展知識的,同學是在一起互相教學成長的,人也很容易安然於現況。不要常常去批評學術的問題,要具有跨學科的領域,不能純粹的靠文本來了解事情。

我想去參加是因為想了解學術與實修之道的道理要如何應用在生活中,可是聽到後來才知道原來佛法不只是要用讀的去理解,還要是去在生活中去實踐它。

學生B:

感謝老師的學思歷程分享,若活水源頭,在輕鬆談話中帶出很多核心價值,鼓動著學子,期待有因緣再多聽萬教授的講演,及萬教授的埋筆~佛教史相關。

學生C:

今天的講座題目是「波羅僧揭諦―學術與實修之道」聽完之後,我很深刻的一句話是老師提到「知人知面不知心」這句話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識人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果不懂識人術,和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在一起,難免受其影響而成為一個被人嫌棄的人。一個人如果懂得識人,在和人交往的時候,知道交往對象的心眼如何,然後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則可以消災避禍,讓自己的人生福澤深厚,好運綿延。

學生D:

在現代社會裡,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很多書籍在獲取方式上也越來越便利,只不過,閱讀書籍的人卻沒有因此而越來越高。像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是司空見慣,大家一但在沒事做時,便會去找事情做,不過大部分人並不喜歡選擇做讓自己感覺有壓力的事情,這也導致了大家都把時間浪費在了沒用的事情上,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此種原因的出現呢?這是人的本性,也是多年以來刻印在自己身上的無數種錯誤的知識累積所形成,這種東西想把他改掉很困難,但不改掉的話在以後的人生將難以有所成就,因為如果我不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人生,人生又要如何有所成就呢?這不只是我,也是大家要共同注視的話題,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破除自己這種想偷懶,不想面對有壓力事物的話,就幾乎沒有一個好的未來。

學生E:

這是第一次聽前任的院長上課(講座),可能也是最後一次吧!明年老師就退休了,所以算是我們還有機會聽他講話。今天聽萬老師分享他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我從他身上學到一些東西。我本身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最近兩年因為認識了一位朋友,他勸我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我也慢慢地學習看書,今天又聽到萬老師的分享,讓我更加強一種學習看書的動力。其實,人生的知識是無盡的,尤其是佛法的教理是非常奇妙,深奧的,如果我們不好好學習,那麼佛法的未來不知道會怎麼樣。

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不懂得地方,那麼要怎麼辦呢?讀書會會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候,同樣的一本書,但是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因此看了一本書之後,能夠分享讀書心得給別人聽,然後彼此互相學習,解決疑問等這是很好學習的方法。我自己有時候回這樣想,現在的社會研究佛法的人越來越多,有一些學者開始對教理有一些疑問,然後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是不好,但是做為一個研究宗教者,特別是佛教,我們應該要依據經典,依照佛所說的涵義來研究,像印順法師說:以佛法研究佛法,佛法不是用世間的知識來判定的。

其實有時候我自己讀到很多不同的資料,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對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應該要有一些佛法的基礎概念,要不然聽太多就會亂,然後對佛法有不正確的看法。今天,非常感恩萬老師的分享,老師有說過:我喜歡做別人不要做的事情,研究別人很少想研究的領域,這是不平凡的人,因為想做到這樣子的人,在他內心一定會有一定的程度,而且喜歡面對挑戰的人加上很堅強的意志,那麼成功就會在眼前。我自己也想,已經很有善緣在台灣的佛大讀書,這裡有很多非常厲害的教授,應該要好好把握,好好學習,講佛法永傳在世間。

學生F:

我們對一些觀念,要有興趣的。要自己找到我們有興趣:讀書、戶外活動等。雖然功課很多,但是為了加強自己的能力和知識,我們要自覺。

在大學(讀書)的時候是最適合讀書的時間,要珍惜這段時間,注意每一門課,老師會教什麼,從課本裡我們在生活怎麼用得到,可以幫助自己幫助親戚或社會,每一門課練起來都有關係,邏輯我們就可以看到,雖然我們學佛教學系但為什麼要學歷史呢?歷史幫助我們知道那個時代如何,發生什麼事情,佛教進入或勝敗等。成功的人是要不斷努力,不斷奮鬥,如果不認真不努力成功的機會離我們更遠。每一步一步我們要把時間放在我們目標。除了上課之外可以找別的課程,體驗不同的角度。現在我們學更多以後有更多選擇,所以我們要累積更多經驗,知識。學位不代表全部我們的價值,但代表我們的努力。學更多我們對某一件事情有更多解決的方法。
大學時光過的很快,今天聽到萬老師說他自己學習的過程,除了吃飯睡覺洗澡之外他都花時間在研究,梵文是最感興趣的語言,來到佛光大學帶著希望,希望我們學生可以繼續學佛、傳法,老師希望可以傳給我們他所學的專業,讓我們瞭解以後才可以繼續傳承。今天我們感受到老師的心意,也明白了我們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人都要確認走的方向,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學生G:

老師讓我們知道研究佛教的重要性。宗教,或是具體來講佛教是有多元價值及意義的,除了提供生命的終極意義之外,宗教學者往往認為宗教更重要或更真實的意義是社會的、經濟的、或心理的,而不僅僅是宗教本身。
老師也讓我們知道,現今的「佛學研究」應該是多元的。「佛學研究」可以在哲學、歷史學、文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幾個領域或學科進行。哲學系所主要討論佛教思想中的哲學理論,哲學式地思考佛教思想,或者與西方哲學比較。例如討論佛教的倫理學、知識論、存有論、現象學等等。歷史學系所主要敘述宗教的歷史,或者用歷史的視角來討論或解釋佛教的起源、發展、變遷。這裡又可分為思想史及社會史。思想史則討論或者解釋佛教某些思想的起源,思想的異同比較、思想的轉變、或某某論師高僧的思想內容。而社會史則是討論佛教與社會各層面,如經濟、政治、人口等等的相互影響。 文學系所主要從文學,或文學理論來討論佛教的文本,或文本的敘事。人類學主要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理解佛教的真實面貌。社會學主要解釋佛教的社會功能、社會如何影響佛教發展方向、人們為何信仰某種佛教傳統、佛教團體、佛教的興起衰弱的原因等等。
學生H:

人生每的階段,同參道有互相提攜是何等的重要,互相的提醒,討論,思維模式重組,腦力激盪,是幸福的,人不可以固守陳峰,一層不變,別人的想法和自己一樣時,不加以理解,反而排除異己,這是自我的顯現,所以人生的善知識是非常的重要。
院長再一次妙語如珠的鼓勵同學,佛光大學是綜合大學,包含文學學院及理工學院,是很多所大學不及的,大學要有結構性、整合性、知識性、組織性的。

學生I:

通過老師的有益分享,讓我對大學學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在我年輕的時候,還有太多的機會,太多的夢想和抱負。 老師的一生是對學習的執著和熱情的清晰體現。是否也是每個學生達到新高度的必備條件。
對於一個學生,尤其是佛學院的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我覺得首先是要有「真誠」。這裡的「真誠」就是敢於看到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我已經擁有什麼,我會做什麼,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美好的生活。
仍然知道學習佛法是學習和修行不可或缺的條件。所以,古人還常教教,學必練。這是每個學生都必須了解的親密關係。但是我個人認為上學就是上學,怎麼能輕易過關呢,那只是學完,為了拿到學位而學習,但沒想到來了,如果我們拿到了那個學位,當我們走出社會,我們將如何面對?因此,您應該仔細確定您應該做什麼,以免以後後悔。
我真的很喜歡老師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特別是總是知道如何通過學習更多的語言來更新自己,比如英語、梵語。我發現學習一門外語是非常有用的,它不僅是為了提高知識,而且它讓我們每天都有新的認識,幫助我們的大腦始終運轉而不停滯。尤其是修行者在學佛時,語言的問題真的很重要。
謝謝分享,值得思考。

學生J:

我們可知萬院長的堅持性,毅力那麼深厚,從他堅持下去學梵文,不管梵文更難,他的決心更高,終於他已經達成他的目標他的夢想。所以我們現在還是學生,要多多學習,以及要跨域學習,因為我們多知道一個領域就我們生活的能力會加強,或者遇到什麼事情都能 夠解決的。現在我們要確定好自己的夢想,此事您做好了,才能知道您努力的目標,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千萬不要半途而廢而且要堅持下去,做到這樣子,您一定達到您的夢想。最後我很感謝萬院長為我們後輩分享自己人生學習的道路。也感謝所有因緣。

學生K:

院長說真正知道知識的遼闊,是上了大學、真正知道要開始讀書、就是上了大學參加一些讀書會,可以截長補短。現在回想起,讀書會對我人生有重大的影響儘管落得大考前一個星期不能睡覺、只能努力讀書的下場,但這樣的生活,卻讓院長相當懷念的說:「大學時期是我這輩子最快樂的時光。我之所以有這麼多不同的工作經歷,就是因為我認識很多的學長姐,幾乎上下五屆我都很熟,而他們一有不錯的機會就願意跟我分享、提拔我。」他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講座、系友分享及系上活動,以此累積並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與人脈,這些都將有助於未來職涯上的發展。無論是學習或是交友,佛教學系都是最佳的場所。

未來可能會遇到許多茫然,院長提醒到:「在面對下一個階段時,要靜下心來,不要趕潮流。」他想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不斷的反思,好好整理上個階段,才能夠繼續接下來的路程,他再次說:「還是老話一句,多聽、多參考,單打獨鬥不好,在傾聽過後,決定權依然在你手裡!」

學生L:

今天很榮幸可以參加一場非常棒的講座。能夠聽到萬老師講他以前在大學唸書的經驗與那時候的宿舍生活。當萬老師講到那時候他住的寮房有八個人,讓我回想以前在越南讀書,我的宿舍是六人房,也算很齊了,像老師住在八個人房,真的很辛苦。因為沒有空間給自己了,所以才知道現在的人很幸福,基本條件都很不錯。可是那也是時代他的悲哀,因為太充滿物質了就不會有感恩之心,不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老師說他在高中的時候沒有那麼認真讀書因為沒有人告訴他讀書的好處。到了大學,因為碰到一位很好的學長,讓他對於讀書啟發喜歡的心,認真讀書的心態看書。所以說,我們在生活當中,如果有幸運遇見了很好的朋友,會帶給我們很多好處。

老師又說他讀大學的時候是念中文系,後來讀研究所的時候是念哲學系,老師的學習與經歷給了我很多想法。其實對於未來的路我們都沒辦法知道,因為前面的行程會碰到什麼事情我們都不知道。只是,每一段路經過,我們要好好珍惜,做好自己的本分,認真的完成它,前面的路會怎麼轉變就沒那麼可怕了。一世隨緣。

學生M:

我們進了大學,當然不單單是要修課讀書,還有各種層次、各個面向的生活。我們會有社團、有宿舍的生活,有更多的服務學習,也許你會參加社會的志工,甚至國際志工、或者海外實習等等,這些都構成大學生活的重要元素。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怎麼選擇與規劃未來的4年。而你對「大學」的認知,將會強烈地影響你的選擇。
我們進到大學之後,不單單是專業的學習,還有很多選修的科目,有些人把它叫做通識課程。還有在宿舍,或像清華大學有許多書院,其中有許多的活動項目,我們可以選擇參加。另外有很多課外活動,參加社團,或擔任志工,我們可能還在外面打工等等,所以你的學習面向越來越廣。
等到研究所畢業之後,有些人會繼續念博士,有些人選擇去就業,這時候就業又成為另外一個選項。即使進了同一家公司,不同科系畢業的學生,或不同研究所畢業的,在同一個部門做的事情也不一樣。即使是同樣一個工作項目,每個人的背景與專業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切入點也就不同。

學生N:

萬老師的演講極具生活化,由淺入深,看似風趣,實則蘊含諸多道理。令我細思風氣薰習、團隊互助與鞭策、時間安排、心意堅定等等,各方層面上因緣合和的寶貴。我來至此,願以虔心,修諸善法。

學生O:

透過這次講座,讓我了解到老師一生的尋求知識以及他的所為對台灣佛教的貢獻讓學生很有感激,同時提醒自己精進努力學習。尤其是對於梵文的方面,也就是自己最近所追求的,更加動力下心把梵文學好。另外的是透過老師所分享的他所研究的方法,從大學開始到現在他所研究的領域有不斷的改變,但是像華嚴經的思想所提倡的「一花一世界」或是「一是多,多是一」,這裡的老師所研究的方法也是,任何領域都不會障礙,因為他已經掌握好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的一種,因此其他的也應該可以將這種方法來進行研究。
我很感動在講座最後老師所說的一句話「把所沒講的機會,放在下一代的機會」。聽到這邊自己感到一些慚愧,同時也是提醒自己所剩下的時間,雖然比老師還很年輕,但是「無常」所以也不知道後來如何,所以自己反醒更珍惜現在的時間,能做到什麼就做什麼,能為大家服務什麼也可以為大家服務。尤其是後來弘法之責任,因此現在要珍惜這種機會好好讀書,後來為大眾,為國家貢獻吧。

學生P:

今天聽了院長的講座我蠻感動的,聽了院長從小的故事一直到現在所發生過的種種事蹟和感想。我覺得最能讓我學習的是讀書這件事,每讀完一本書我都會嘗試去寫一篇心得或是默默在心裡講出自己對於這本書的感想,有時候看的太認真還會莫名的哭出來,從那時候我就明白,很多時候文字的力量也是很強大的。聽了前院長的經歷我深深的感到佩服,因為在以前的年代,有些書是無法正常翻閱的,但他們還是懷有讀書的熱情和好奇心想要學習新知,反觀現在的我們已經很幸福了,隨時隨地都能借書或買書自由得去翻閱觀看。再由前院長分享到畢業的時候要去當老師三年,但三年過後每個人走的路卻不同,有的人選擇繼續教書,但前院長卻是繼續充實自己,繼續努力學習,以至於擁有現在的成就,而講了這麼一句話,「人容易安於現實,木炭離開爐子會退熱,木炭遇到熱的炭也會變熱。」,這句話我覺得我深深有體會到。

我深深的明白這句話的涵義。這個講座雖然只是前院長聊他的人生經歷,但整場聽完下來我覺得我受益良多,而且從細節裡面可以聽到很多精髓,都是我在這個人生過程中能去效法和學習的地方,我覺得這是一場很棒的講座,可以帶給每個人省思的空間和努力的空間。

學生Q:

感謝萬老師帶領我們遊歷老師豐富的學習、教育生涯,從中深深感受到萬老師的虛懷若谷、智慧超然,老師所分享其生命中的波羅僧揭諦―學術與實修之道,讓我非常的感動與感謝,老師提到大學時期養成的習慣,有意義的聊天分享所學,透過聊天內容就可以明白每個人所學的進度大家在很好策勵彼此的環境下歡喜共同學習增上增善,養成早讀的好習慣,讓自己可以很規律的在定時增進自我的學識涵養,大家共組讀書會不受限制式化的限制,可以輕鬆自在的互相分享研討所學的內容帶出的延伸探索。

在萬老師將佛法運用在生活、教育等諸多的面向的實踐中,聽到老師的這一路以來波羅密經歷分享,覺得非常的受用有趣,如果用錄音機將自己的一天的話語錄音做紀錄,會不會發現自己說話有很多是沒有意義的話語,那這樣是不是就一天一天的難得時光就這樣默默的浪費逝去,這件事的觀點想法提出,讓我對於平常行住坐臥的一切,非常重視提醒自我要淨化身、口、意三業「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好好珍惜此生這難得的人身,好好的活在當下的修行,增長自己的道業清淨,讓自己不斷可以具足自利利他的妙方。
透過讀書會、聊天的分享與他人交流學習,是我非常嚮往的學習方式之一,自己的所學透過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己的盲點與值得改進的地方,更可以透過他人優秀的學習經歷,做為參照的學習依據,進而不受限的將所學創新的呈現。
老師有提到淨飯王的名字背後有指著乾淨的米飯當代與農耕生活的結合,非常的有趣與相應。讓我覺得其實學術中所學習的一切知識是與生活有密不可分的緊密關聯,我們所種下在阿賴耶識中的各種種子,在我們遇境時,若能以正知見去面對問題,提升自我看待事情的廣度。

學生R:

很開心能參加這次的講座,因為從去年入學到現在,還沒聽過萬金川老師所講授的講座或是課程,這次終於在二年級上學期聽到了。

透過這次的講座,對於萬金川老師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也知道了老師豐富的大學生活,老師說他的大學生活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個:讀書,第二個:買書,第三個:參加讀書會,第四個:聊天。老師說由於早期沒有便利貼,所以他只能以打勾的方式,或者在書邊折一個三角形,來做標示、記號,但是圖書館借的書怎麼能做這些動作呢?因此老師只好要看的書都自己買。聽到這裡,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前讀書的不便,在現在的社會,由於網路的發達,科技的進步,資訊取得十分容易、快速且取得方式多種,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出生在這個時代。

老師說參加讀書會可以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不是國、英、數那種才算讀書會,讀書會是任何一個科目都能組成的。

老師在講座中有提到一點我覺得很好,就是人容易安於現實,炭離開爐子會退熱,但是炭遇到熱的炭也會跟著熱,這讓我想到環境的重要性,並且要適時的離開舒適圈,雖然安於現狀沒有錯,但是如果能讓自己的能力、技能、思想、眼界等……更加的提升,何樂而不為呢?

經過這次的講座學到,中國傳統敘事和佛經說故事的方式不一樣,老師說像左傳裡講故事時會敘述當事人的言語,但是不會說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較講求客觀,套一句俗語,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佛經說故事會說當事人的心理狀態,西方也會這樣,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不同國家間說故事的差異性,以前從未發現。這次的講座讓我獲益良多,很感謝能參加這次的講座。

學生S:

在這場「波羅僧揭諦-學術與實修之道」的講座,聆聽萬老師分享他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求學的經驗給我許多啟發和思索。於此對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許多問號。沿著老師的人生歷程及求學經歷,我個人覺得架構他精彩的生命有三個重點是:挑戰自己、對知識的熱愛和堅持。

確實我們不要把自己框住在某一個領域然後以為其是絕對的,為甚麼呢?這個世界是多采多姿的,從不同的角度就能看出不一樣的,把自己框起來不僅限制住我們的能力而且還讓我們產生一種執著的心態,以為自己第一的、最棒的,因此就失去了求學的精神,以及更新自己的機會。要跳脫安全殼確實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在此我們就能避免一些焦慮和不安,但也永遠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也應該跨出自己的專業,試著嘗試新的知識、能力。這樣可能需要我們的一點勇敢走出安全卷,如果仔細想一想我們可能得到的成果也許是不可思議的。多了一領域的知識會讓我們有多一個角度能觀看世界,甚至各領域之間還可能有彼此的交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別人所看不到之處,建構自己生命的獨特品牌。就好比我們戴眼鏡,用“佛教顏色的眼睛”去觀看世界與用“物理學顏色的眼睛”有甚麼區別呢?想不想要試試呢?

閱讀佛經更需要跨領域的知識,為何呢?因為書籍的活力乃由讀者的詮釋,經典也要活著才會有吸引力,才能傳播出去,那我們要怎麼樣詮釋?此問題可能我們不能僅僅運用佛教的教理就能解決而會牽涉到他領域。是故,我們不僅要正確的解讀經典還要用適當的表達方式呈現佛陀偉大的思想。這樣才能讓佛教能夠跟上世界改變的腳步。確實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原地,可能佛教會慢慢失去自己的地位而被淘汰,導致佛陀珍貴的智慧都沒有人可以繼承。

萬老師在演講中也說過雖然他研究的領域牽涉到不同的領域,但轉換的過程當中並沒有障礙,因為研究領域不同但研究的方法都一樣。反而,多領域的知識會幫助我們對問題有更多面向可探討,從此有更好的門窗可以選擇。謝謝萬老師的分享,讓我從中無量受益。

學生T:

在萬老師的講座當中,聽到老師的大學時光的分享,覺得老師對自己的學習夢想是非常認真的。其中我覺得有兩點對學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就是語言、第二就是鍛鍊自己的邏輯思考「科學人類學的推論」,當我們知道很多語言的時候才能知道思想的演變於不同的國家的差異,但是我們還要有邏輯推論與人類學的能力才能知道思想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歷史漫長,每個朝代、時代背景完全不一樣,如果我們不會一些邏輯的推論與發想,我們恐怕都找不到最可靠的答案,就是佛教真正的道理到底是什麼。

我們所談的佛教是一個帶有宗教的組織,以佛教的最高真理「緣起性空」普遍於人間,讓眾生—人們,得到離苦得樂的狀態。因此,我們要知道我們想要幫助離苦的對象是誰?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有什麼可以給他們?從這些問題而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不足「內化」,另外還要跟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自己,試著站在不同的角度,不一樣的領域,怎樣把佛教融入到各個領域,用彈性讓佛教不斷誇大,談到這邊就覺得很像把佛教所談的菩薩現代化,菩薩走入AI的時代,也要隨著眾生的根基而示現求度。

學生U:

今天老師跟我們分享學習的方法,講座中有幾點印象較深:

第一點就是意志力,老師就是一位有非常高的意志力的人,很堅持對自己的道路。

我對他們也很欽佩, 因為我看自己還有多分心的時候,對學習考試當中偶爾感到很累,精神緊張…聽過老師的話,我想要更努力,認真讀書。意志力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些非常不同的背景下,有一個特質能夠很好地預測成功,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也不是智商而是意志力。意志力是面對長遠目標時的熱情和毅力。意志力是有耐力的表現。

有一個最好的方法,叫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理論。學習的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由於你的努力發生變化,以及大腦在面對挑戰時會怎樣變化和成長時,他們更有可能在失敗時繼續堅持,因為他們不相信他們永遠會失敗。所以,成長型思維模式是 一種鍛煉意志力的好方法。

聽到老師分享他的學習過程的,我覺得自己的意志力更加上,會更努力讀書。

學生V:

其實在這整場的聊天式演講中,看到了學者對求知的認真與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度讓自己在一些業界獨領風騷。這也許不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應該也是在當下求學中未曾思考到了收穫,學者的求知精神是令人敬佩的,這也不是常人都能有的。

之所以能與眾不同,就是要有異於常人之處。而那份對知的執著真的是無與倫比,唯有讚歎之。也非常認同其時多聽別人的經驗就如同在看一本書一樣,每個人也都有其可取之處,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精彩。人生處處可發現驚喜與學習之處,所以隨時用開放的態度面對一切,人生將會帶給我們禮物。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