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1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三 跨域培力 ‧ 品保創新   >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   行動方案二 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110-1因材施教實驗課程補助(執行期:110-2)

110-1因材施教實驗課程補助(執行期:110-2)

計畫年度:111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跨域培力 ‧ 品保創新

子計畫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執行措施: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2-01-17 ~ 2022-06-30

活動地點:雲起樓

主持人:賴宗福

參加人數: 教師:15人, 學生:0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課堂中的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因此老師們常面臨如何「因材施教」的挑戰。近年教育部鼓勵老師們透過混成教育、PBL(問題導向學習)等各種不同的創新教學方式來授課,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跨域自學能力與學習動機、以學生為導向或實踐因材施教的創新教學方法,辦理因材施教實驗課程補助。

活動流程

徵件期程:110年10月29日至110年12月10日

執行期程:111年01月17日至111年06月30日

結案日期:111年06月30日

110-1學期共計19案申請,經由111年1月11日「教學創新推動小組會議」,會議決議通過補助共計16案(1案撤案),補助課程如下:

序號

課程名稱

申請人

服務單位

備註

1

劇場與表演實作

廖高成

外文系

 

2

臨床心理學導論

游勝翔

心理系

 

3

企劃與文案

田運良

中文系

 

4

人文地理學與空間書寫

張瑋儀

中文系

 

5

高等心理衡鑑(二)

龔怡文

心理系

 

6

注意力研究導論

周蔚倫

心理系

 

7

世界文學專題

林明昌

心理系

 

8

社會團體工作

陳文華

社會系

 

9

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

黃秋蓮

未樂系

 

10

文學概論

林以衡

中文系

 

11

新聞學

徐明珠

傳播系

 

12

服務創新管理

曲靜芳

經濟系

 

13

團體諮商與實務

黃國彰

心理系

 

14

東南亞現況與趨勢

陳鴻章

公事系

 

15

設計基礎(二)

羅光志

產媒系

撤案

16

認知與情緒導論

吳慧敏

心理系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廖高成老師 劇場與表演實作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自學力培育、場域教學。

2. 執行方式:「劇場與表演實作」為外文系必修課程,本課程的同學則在雲起樓503木板教室進行分組排練,本次課程沒有搭配舉行公演,但利用期中考和期末考讓表演者在作為觀眾的全班同學前演出,且全程錄影。每一個同學在兩次考試表演時必須演出不同的場景。同學也多能依照自己的能力來選擇角色,加上業師前來指導同學走位與表演,充分發揮差異化教學、場域教學的功效,並從中培養同學的自學力。

3. 具體成果及效益: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 4.3分。

 

二、游勝翔老師 臨床心理學導論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課程除了介紹臨床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外,更希望讓修課學生能夠對臨床心理師及其工作內容有實際的接觸與認識。故本計畫希望能夠提出創新做法,請學生分組訪談心理師並製作出具結構性的Podcast訪談節目。

(2) 採分組,教師引導學生設計訪談大綱、與心理師約訪、執行訪談、完成podcast節目後製、老師講評回饋。

(3) 利用google classroom結合表單功能,請所有同學對其他組所製作的podcast節目提供收聽後的回饋建議與個人反思。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劃」。

(2) 發展創新教材:【認識臨床心理師】podcast節目10集。

(3) 根據學生回饋發現,多數學生都對於製作podcast節目感到新鮮有趣,也表示從這樣的過程中學到很多不同的能力,也加強自己在待人處事、團隊合作方面的能力。因此,這樣的小組作業成效相當好,值得後續推廣採用。 

 

三、田運良老師 企劃與文案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以18週,分週進行課程執行安排。

(1) 學生分組搜尋並報告蘭陽特色景色。

(2) 邀請外師蒞班演講分享圖文地景之經驗,並帶領執行選景之深度踏查與圖片蒐集或實地拍攝,且逐週檢視其圖片效果之特意角度和取景方向。

(3) 引導書寫所選吾景之景致特色文字與文史介紹,乃至對每一景賦予準確而有感的金句,以作為標題與實質內容。

(4) 最後將成果總整理,編輯出版成專冊。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出版《蘭陽吾景︰我蘭陽我五景》企劃文案專書。

 

四、張瑋儀老師 人文地理學與空間書寫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透過課堂講述和小組討論提出與問題意識、設定命題。

(2) 再採用PBL問題導向教學法引導學生蒐集資料,凝聚問題,並針對蒐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回顧。

(3) 使用ORID焦點問題研究講述法的理論介紹、實務操作、論文閱讀改寫。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劃。

(2) 發展新教案:教材名稱:「宜蘭區域文學之空間描繪」;本課程計畫以培養學生之自學力為主,運用相關文獻材料、研究方法、數位教材,輔以ORID教學法使學生得以陳述對象、情意認知、價值判斷,進而改變決定。

(3) 發展創新教材: 教材名稱:「宜蘭走讀—山海藝文之空間再現」;將彙整宜蘭地區相關之文學作品與論述,課程之情境說明、操作方式、文獻探討及教學設計與研究方法,撰述教學實務研究論文,編纂藝文作品、學者論述、開發命題之創新教材。

(4) 發展新評量工具:評量工具名稱:「空間質化分析尺規」;空間概念是具體刻度,然而人文空間感受卻是抽象的心理感知,故將設計空間被質化的感官式論述評量工具,通過情意描述的關鍵字詞頻,分析文學性空間的相對程度。

(5)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4.5分。

(6) 其他具體成果:教學分享6場。透過教師社群,於校內外舉行6場教學分享,分別向高中端教師、系所教師等提供研究經驗與成果,期待與學界同仁共同精進,通過計畫申請以發展教案、創新教材、發展評量工具,徵集同儕建議以活化教學。

 

五、龔怡文老師 高等心理衡鑑(二)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

2. 執行方式:本課程設計,延續上學期熟稔心理疾患診斷要點、各測驗知能與操作,同時增加業師衡鑑實務經驗分享,讓學生更了解心理衡鑑在實務的運用。

(1) 修課學生於學期初進行課堂模擬個案衡鑑演練,並通過模擬個案衡鑑考試後,於學期中開始邀請至健康中心參與講座、團體、諮商等服務的學生(潛在參與者)給予修課學生進行衡鑑的機會。

(2) 在衡鑑實作過程中,修課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擔任衡鑑者、另一人擔任觀察者,觀察者於衡鑑後給予衡鑑者量化評量與質化回饋,並與衡鑑者一同討論衡鑑資料、撰寫衡鑑報告,經由教師與助教校閱確認衡鑑報告後,再向參與者說明衡鑑結果,參與者也給與衡鑑者量化評量與質化回饋。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劃」。

(2)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4分以上。

(3) 其他具體成果:

a. 採用「心理師能力量表」(林家興等人,2015)的「衡鑑診斷與概念化能力」進行多元量化評量(即自評、觀察者、教師、助教),及多元質化回饋(即自評、觀察者、參與者、教師、助教),熟練程度(生疏、不熟練、熟練、非常熟練),可達「熟練或非常熟練」程度。

b. 在質化回饋上,學生自評、觀察者回饋、參與者回饋,皆有所收穫。

 

六、周蔚倫老師 注意力研究導論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18週課程中,以5週為單位依序介紹及練習眼動儀、腦波儀及生理回饋儀在注意力研究上的應用,並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實際操作和嘗試複製研究。

(1) 第二週到第六週:結合科學論文之閱讀討論,帶領學生實際執行眼動儀操作複製重要關鍵實驗。

(2) 第八週到第十二週:結合科學論文之閱讀討論,帶領學生實際執行腦波儀操作複製重要關鍵實驗。

(3) 第十四到第十八週:結合科學論文之閱讀討論,帶領學生實際執行生理回饋儀操作複製重要關鍵實驗。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112「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劃」。

(2) 發展新教案:注意力研究與科學儀器教案:眼動儀、腦波儀、生理回饋儀在注意力研究上的應用。

(3) 發展創新教材:發展非同步數位化教材至少三個主題以及相應之線上測驗、科學儀器使用手冊(「眼動儀」、「腦波儀」、「生理回饋儀」)。

(4)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4.5分以上。

(5) 其他具體成果:預計輔導至少一位學生申請「大專生科技部計畫」案。

 

七、林明昌老師 世界文學專題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建構「學生提問教室」,先建立師生互信,預告上課方式。

(2) 學生練習自由提問及課程內容提問,老師與學生相互討論。

(3) 提問程序標準化,將提問教室的建立過程訂定標準流程,歸納提問標準流程。

(4) 公開發表「學生提問教室」建構流程,在教師社群舉辦「學生提問教室建構流程」發表會。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預計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 發展新教案:「學生提問法」(讓學生習慣提問)。

 

八、陳文華老師 社會團體工作

1. 執行類別:場域教學。

2. 執行方式:這門課分為三部分,一是理論知識、二是課堂演練、三是獨立運作帶團體。

(1) 自第八週(4/11)起,為期三週,授課老師與教師教學助理分別帶領修課同學在課堂中演練帶團體,同學為團體成員。

(2) 第十二週(5/09)進入第三階段,同學5-6人一組,實際進入社會福利機構/校園來帶領社會團體工作。

(3) 各組同學期末將於第十七週及第十八週(6/13、6/20)舉辦成果發表會。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預計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 課程前後側分析表,顯示同學團體領導能力的前、後測分析結果。在上課結束後,每個面向的能力都呈現顯著提升,提升的平均分數從前測分數3.82,到後測分數4.14。

(3) 質性資料為每次校外團體聚會結束後領導者所撰寫的團體紀錄,內容包含領導者個人心得及團體運作分析。由學生們的團體紀錄看來,可以發現團體領導新手所共同面對的某些挑戰。以下即是針對學生在帶領團體實作訓練擔任領導者的經驗所做的歸納與整理。從中可以發現,學生雖然在過程中遭遇團體運作的問題以及感受自己能力的不足,但是透過團體督導與檢討之後,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自己的團體領導心得或看法。

 

九、黃秋蓮老師 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

1. 執行類別:場域教學。

2. 執行方式:

(1) 本課程總共上課16次,本課程整體設計以杜威動手做理念為基礎,以學生特質做為學習中心理念,教學者為每次課程議題的引導者,課程操作以融合杜威所提倡的做中學和專題式學習(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為導向,強調動手做及落實於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每次完成後藉由教師與同儕的意見交換與評價,有助於學生調整作品,增加學生自我學習的動力。

(2) 課程進行採用多元的授課技巧,運用常見的講述法、影片及案例介紹等,引導學習者思考並且建立基礎知識架構,後續由學生分組(共分成六組)討論議題與提出反思感想等程序,進而導入後續搭配的實作任務,進行實務任務前,授課者會進行課程講解和討論,讓學生瞭解議題重點與意涵,以及進行各項任務的程序。

第五週(3/22):校園生態資源盤點與導覽影片製作。

第八週(4/12)、第十二週(5/10):綠色低碳飲食概念介紹、菜單設計實作與作品成果報告。

第九週(4/19)、第十六週(6/7):生態桌遊企劃與實作。

第十週(4/26):綠色生態步道走讀:以林美石磐步道為例。

第十五週(5/31):農業生態農場走讀:以宜富金棗休閒果園為例。

第十三週(5/13)、第十四週(5/24):永續生態旅遊遊程實務講座、創意企畫與成果繳交。

第十七週(6/14):五十二甲濕地的生態環境保育與教育。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已提111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計畫名稱:整合體驗式學習與設計模型於「永續觀光」課程。

(2)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4.58分。

(3) 其他具體成果:

a. 分組討論後的心智圖匯整:37則。

b. 校園生態調查報告書:共8份。

c. 校園生態導覽介紹錄影檔:共21個影片檔。

d. 低碳飲食餐卡與食譜表:實際產出實品共7件,餐卡及食譜卡共15件。

e. 生態環保永續桌遊作品:共製作8套作品。

f. 果樹嫁接樹苗成品:共10盆。

g. 生態旅遊遊程企畫書:以組為單位,共有6份作品。

h. 期末統整海報:以組為單位,共6張統整形的海報作品。

 

十、林以衡老師 文學概論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主要透過學生分組報告、教師引導與講授的情境式教學方式,期能讓學生主動思考各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生成背景、實踐影響以及在文學上的作用。

(2) 授課方式,為教師先分析該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概論式解說。

(3) 採用情境式的設計,鼓勵學生由對時事議題的看法,並用分組討論、報告的方式,建構對文學理論與批評的理解,達到對知識的認識。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4.5分。

 

十一、徐明珠老師 新聞學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以多元化的創新教學方式符應未來時代的衝擊與挑戰,結合設計思考、大數據與 Python 程式語言,以及人工智慧的導入。

(2) 因應人工智慧的發展,培育符合智慧創新發展下能夠運用大數據產製新聞的人才 。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獲得111年度科技部計畫。

(2) 發展新教案:大數據新聞學創新教學策略。

(3) 實踐大數據新聞四大目標:大數據導入、設計思考融入、 Python 程式語

言、大數據新聞實作, 共計產出12組報告。

(4) 對學習成果進行文字探勘,本課程獲致大數據新聞學習歷程成果,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回饋內容共計 13,467 個字,經以文字探勘,獲得 1,945 個詞頻。

 

十二、曲靜芳老師 服務創新管理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以18週課程拆分成3組區間以完成3項創新主題。

(1) 主題一:探討金融科技對服務創新管理的影響,先進行SDGs認知前測問卷,並學習何謂金融科技,以及對服務創新管理認知進行訪談調查,透過學生間的問卷、訪談、觀看影片的方法,使其互相認識彼此,以及協助建構對服務創新管理的認知。

(2) 主題二:學習如何利用大數據取得較優化的服務創新管理技巧,並深化對個案分析的印象,先教導如何取得大數據,再利用選定的服務創新管理項目作為發展成桌遊元素。懂得分析個案,利用設計思考將其觀念與作為設計進”桌遊元素”之中,並開始試玩與修正。預期開始初步呈現桌遊雛形,並進行後測測驗。

(3) 主題三:結合上述兩主題,完整設計服務創新管理結合SDGs的桌遊遊戲,詳述設計思考的五大流程(包含同理心、定義問題、發想、原型與測試),並觀看同理心影片,以確實執行設計思考方式欄設計桌遊雛型並試玩,利用設計思考完成SDGs關聯目標8及8.3次目標的思考程序,並結合金融科技與服務創新管理的觀念,發展適合開發桌遊教具的可能性。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 發展創新教材:Google Jamboard。

(3) 其他具體成果:Zuvio線上軟體使用及回饋。 

 

十三、黃國彰老師 團體諮商與實務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創新教學。

2. 執行方式:

(1) 前半學期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輔以團體實務的影片分享,並進行期中考試。後半學期開始進行「團體諮商分組演練」,並且安排三位助教為團體「觀察員」。觀察員在每次團體結束後,給予團體領導者及團體成員回饋意見。再者,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三位助教觀察員」適時介入、示範與說明該如何正確地進行。

(2) 本學期的團體演練,「不再安排成員為觀察者」,邀請學長姐前來協助擔任觀察者,讓所有修課之同學,都能有直接參與團體的學習體驗機會,完整的感受團體動力的發展與挑戰。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發展創新教材:讓學員分組設計團體方案,並且實際執行。

(2) 其他具體成果:部分同學擔任團體領導者,感受身為團體領導者的責任與可能的困境,部分成員擔任團體成員,感受團體動力、團體歷程與療效之相互影響關係。

(3) 課程結束後產生了7份「團體方案企劃書」。

 

十四、陳鴻章老師 東南亞現況與趨勢

1. 執行類別:差異化教學、創新教學、自學力培育。

2. 執行方式:

(1) 採取差異化教學設計進行該課程。該課程主要可分成「生涯發展與規劃」、「東南亞社會文化」,以及「區域研究」等三個部分加以規劃。規劃專題演講,並從演講回饋進行問卷分析。

(2) 除規劃東南亞投資、商機「東南亞商機與投資經驗分享」,以及工作與學習「我的東南亞工作與學習經驗分享」的專題演講之外,也透過演講回饋問卷進行相關分析。

(3) 課程當中也讓同學們選擇進行小組報告,並且參與評分。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申請111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2)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 4.82分。

 

十五、吳慧敏老師 認知與情緒導論

1. 執行類別:創新教學、補救教學。

2. 執行方式:以創新教學採每週「20-10-2-3」閱讀與分享策略。

(1) 20:學生每週至少花20分鐘,依據進度主題,上課前完成使用圖書館資料庫蒐尋相關文獻,閱讀摘要,並挑選至少一篇覺得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上課前和同學分享。

(2) 10:上課前10分鐘,小組分享/討論所閱讀的文獻(摘要: 重點及為何你想推薦、或有趣、吸引你的資訊或主題重點)。

(3)  2: 2分鐘重點整理小組分享的心得或重點。

(4)  3:3分鐘(徵求主動)大團體分享當週有趣的分享。

3. 具體成果及效益:

(1) 發展新教案:「20-10-2-3」。

(2) 教學意見調查回饋(滿意度及學習成效)平均達 4.66分。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