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110-1 三好讀書會】死了都要愛 1116

【110-1 三好讀書會】死了都要愛 1116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11-16 ~ 2021-11-16

活動地點:雲五館小歇坊

主持人:張懿仁、沈雅文、張家麟

參加人數: 17

活動目的

一、 活動宗旨與目標
為落實教育部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優化中文主題化課程內涵,結合書院教育培養良好品格的宗旨,在課餘時間於林美書院舉辦「三好讀書會」,以多元化、生活化、應用化的理念設計活動內容,並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情意的取材標準,期許學生認識人我關係,加強內在素質,認清存在價值,成為具有因應未來能力的三好青年。
本學期的讀書會所閱讀的文章以「愛情」為主題,討論作者的寫作動機與手法,分析文章內容與架構,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增進學生中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精確運用文字、表達己見,將所學應用於寫作與生活中。
 
二、 活動內容
   本次閱讀的文章為凌性傑〈死了都要愛〉,選自《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一書。本文分成「詩生活」與「詩意的追問」來回應主題「死了都要愛」:「詩生活」的部分主要分享作者學生的愛情經歷,作者應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如此「作繭自縛」的行為來形容這位學生的愛情理念;「詩意的追問」則是將李商隱這首〈無題〉詩作了詳細地解說,以供讀者參考。
    讀書會流程為「學生閱讀文本」、「沈雅文老師導讀與討論」、「張家麟老師對談與分享」、「學生填寫學習回饋單並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包含質化與量化兩方面,作為之後改進與努力的方向;學生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內容言之有物、口頭表達清楚者,頒發1張100元萊爾富商品卡以茲鼓勵。
    學習回饋單配合文章內容,從「情意」、「閱讀」、「寫作」等三方面設計相關問題,以期能夠落實「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目標,又能培養「三好」素質。

活動流程

時間

內容

講師

地點

18:45-19:00

學生閱讀文本

沈雅文

雲五館小歇坊

19:00-19:45

  1. 導讀文章
  1. 在「詩生活」終點書「書寫治療」、「生命書寫」的意義,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用文字記錄大小事、抒發心情。
  2. 針對李商隱〈無題〉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分享相關經驗:隨著年歲的增長,雖然現在科技進步、交通發達,但仍有難以相見的現象。
  3. 〈無題〉詩不一定已能從愛情角度解讀,也許是李商隱為了明哲保身的暗喻詩。
  1. 討論議題:
  1. 文章中「詩意的追問」這部分是否能夠有效詮解「詩生活」?如果兩者互換,就讀者的角度而言會有何差異?
  2. 「作繭自縛」與「死了都要愛」是否可以相提並論?作者說:「困住自己的時候,仍不忘記,希望對方是幸福的。」你認同這樣的說法嗎?這和俗話中「愛到卡慘死」或是「欠對方的」,概念是否雷同?
  3. 關於感情中的暴力,除了有形的,「情緒勒索」更是隨處可見,請你分享相關經驗或解決辦法。

沈雅文

雲五館小歇坊

19:45-20:30

  1. 回應議題:
  1. 「詩生活」和「詩意的追問」對調的話,寫作風格不一樣。
  2. 「希望是幸福的」前提是幸福從「我」而來,展現了愛情的「自私」層面。
  3. 戀愛高尚的地方在於拼命地給,降低要的慾望。「愛而不求」、「成全」。
  4. 愛情不是等價交換,而是討價還價。
  5. 恐怖情人展現愛情的佔有欲。
  6. 關於〈無題〉詩是愛情詩或政治詩,國外的《格列佛遊記》作者也用隱晦的手法諷刺英國。
  7. 「無題」可能是作者有題,但不想分享,保存此詩的曖昧性。

 

2.延伸反思:

  1. 作者挪用詩歌的部分來解釋生活經驗,你認為這樣「斷章取義」有何優缺點?
  2. 作者行文多用第二人稱「你」,藉「我」的口講情感的波折。但因作者的良善,給讀者正面積極的力量。
  3. 愛為什麼常和「死」勾連在一起?

張家麟

雲五館小歇坊

20:30-20:45

學生填寫回饋單,並口頭分享

張家麟

雲五館小歇坊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的討論相較於其他場次來得熱烈,老師在提出疑問的時候,沒多久就有學生舉手回應,可見此次的文章內容或討論議題較能獲得學生共鳴。特別是「愛情為何和死亡勾連在一起?」這個問題呼應了主題「死了都要愛」,也得到學生蠻多回應,有學生直接聯想到「尾生抱柱」,或是認為和櫻花的概念、「浪漫」等有關,家麟老師特別提出「熱戀時擔心分手」這樣的心態,令人心有戚戚焉。相信在此次的活動討論後,學生定是收穫滿滿。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質化回饋
(一)請具體說明在這次的討論中讓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第一段我倒是滿有感的,也許是因為自己也曾經經歷過這種愛情的失敗,知道答案的那一瞬間,心情是一種失落透頂的糟糕。這篇文章的第一段讓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傷,決定去追求一個人的風險是大的。這不是考試,你可以得到你應得的那些分數,旁人也只能用他們僅存的溫柔去安慰你。
2.「死了都要愛」,很現實。在愛情裡面,沒有人能全身而退。愛情像一隻渴望被愛的一隻溫柔刺蝟,到處尋找著能給予牠擁抱的人,可在擁抱時又會刺傷別人。不論是再怎麼相近的兩人,相處久了,偶爾也是會有不小心傷到對方的時候。對我來說,愛情是一種相處方式,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人生為代價,學習怎麼在不傷害到對方的環境下,好好的對待對方。
3.每個人的感情生活都是跌跌撞撞的,而我對書中的前半段—男孩很開心的對身旁的一名女孩暈船,最後卻沒有修成正果的經驗—特別有感觸。作者精細的刻畫了男孩的情感,寫得如此詩情畫意,最後卻有如晴天霹靂般的被女孩拒絕了這段感情,很可憐。
4.愛跟死為什麼常常牽扯在一起分不開?美到不真實的時候,是不是常常覺得這個美是不是總有一天會結束?所以「淒美」就這樣產生了。我認為在戲劇中,「淒美」是一個人們喜愛劇情發展的固定模式,但「淒美」發生在現實當中時,甚至是你我正在經營的戀愛時,反而就會覺得:「為什麼要這樣?」
5.這次的讀書會,老師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在文學中愛情時常脫離不了死亡?老師給出的愛情是美感的,而死亡是淒涼的。看似相互對立的感受,卻可以將愛情的深度拉到另一個程度,就是愛情可以如此重要的,讓人願意為其而死。
6.死了都要愛,為愛付諸一切,傾盡身心靈去追尋感情。或許它是對的,或許是錯的,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愛情,本該是兩情相悅的,雙方對於彼此都有好感那才算是名義上的正確答案。倘若一方傾注的感情過分得多,滿溢出來的熱情也會嚇著或灼傷對方,造成壓力與不安,這樣想必對於兩者之間的情感不是有益的。人人都想追尋真正的自我,找尋自己真正的感情與精神方向。我們常常被道德與規範給綁架,無法成為自我,一旦脫離了拘束,誰也不敢保證會成為脫韁的野馬,做出一發不可收拾的事情。人是感性的生物,是群體生活的生物,需要溫暖與關愛。在各自原生家庭當中逐漸培養起的價值觀念也有所差別,每個人對於情感的解讀也有所不同,有時候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部分,在他人眼中或許是無理取鬧的行為。
7.「相見時難別亦難」,我覺得這句話很正確。相遇不易,分別的時候會特別難受。難受在於付出了那麼多時光,在於相處了那麼久,不甘自己的努力沒有結果,也可能是想不到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花了那麼多時間。還有「心是靠自己才能安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有時候安全感真的是要靠自己的,不自信以及敏感的人,無論對方做了哪些努力,都不會相信。所以,比起看別人做了什麼,不如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再去接納想與你親近的人。
8.我覺得付出物質的東西,以我目前的階段還是沒辦法。因為我們都沒賺錢,都是用家人的錢,所以還是AA制比較好。然後付出愛的方面,我認為雖然都說不用在意那麼多,但是有時還是會有些在意的。裡面有一句話是「我們太過執著於自己而委屈了對方」,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因為前幾天,我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向我的女朋友要求了一些過分的事情,結果弄到她有些不開心,當時我也有發現我的私心就跟她道歉了。我還發現了一件事情,可能有時候,你討厭別人的某些行為,但是在潛意識裡,那是你自己也沒有做到或者也會做的事情。例如說:我不喜歡我的女朋友脾氣暴躁,但其實我也會脾氣暴躁。
9.愛是很難說得準的,穩定且悄悄的暗戀著,與轟轟烈烈的愛情,究竟是哪個好?因愛而快樂,也因愛而悲傷與憤怒,好與壞皆因為愛。人不能為情所困,要找到抒發方式,盡量別影響到日常生活。在愛的時候要有自信,要快樂。
10.死跟愛都是死,真正的愛總是帶著恨意或不快樂。「自己不配」、「他不夠愛我」這樣的想法總是會一直縈繞在你的腦海裡,畢竟看上一個人這件事本身就帶著「我是奔向著你去」的瘋狂,就算再冷靜也會被愛腐蝕殆盡,就跟死了一樣痛苦。所以面對死亡就像面對愛情都是消耗、痛苦,都是試圖找到答案卻永遠沒有答案的過程。
11.我特別有感觸的地方是家麟老師分享他自己的看法,我也覺得作者一直使用「你」這個字眼真的會讓人覺得有壓力。明明自己只是想讀一本好書,但有些人又會覺得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還有就是我雖然沒有談過戀愛,讀完之後卻有種滄桑的感覺。
12.「在時間中,自己與他人不斷的遭遇變化,在變化中成就新的自我,可是我們卻奢求找到恆定不變的愛的永恆價值。」這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兩人如何在變化中找到平衡點並且共同成長,是兩人在愛情課題當中需要共同去達成的目標。
13.對我來說最有感觸的地方就在於用詩句來套在自身身上,畢竟我也有這段「愚蠢」的作為。自己看別人所寫的故事時,我也很常將角色的部分心境跟自己來做比擬,但後面也才發現這種行為很蠢,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的獨特性,這麼做就等於否定了自己的一切獨特性。
14.這次讀書會的主題是「死了都要愛」,是跟愛情是有關的。個人覺得愛情這個東西是很奇妙的,在熱戀的時候是很純粹的,在分手的時候就會變成另一個人。很多人是為情所困,最痛苦的部分是在分離。佛陀曾經有說過人有「八苦」,最痛苦的兩個就是「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由此可以看出分離是很痛苦的。
(二)請說明你從本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所習得的閱讀分析方法為何?
1.第一段,故事的方面很感人而且白話,在閱讀上完全不會有問題,就是平白直述的講一個人的愛情故事,難免有些感傷。我可能在閱讀上需要自我控制一點,如果是習慣的人那就沒有什麼關係。關於李商隱的部分其實我完全沒心情看,也許是先讀第一段的關係。不過第二段也沒有什麼困難的,因為很白話。
2.本文內容包含日記體的寫作方式,其中也有說到以寫日記來抒發悲傷的情緒。之前有提過情緒的抒發方式,我認為書寫文章是一種很有效的舒壓方式。不論是詩、散文、或者是日記,都會把身上所有的壓力透過書寫來將情緒做一種轉換,好讓自己不那麼難受。
3.本文作者的寫作方法相當的特別,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因為作者在敘述的方法上習慣會以所謂「第二人稱」的角度去闡述。這樣讓我學習到了新的寫作方法,也是多虧了老師特別點出這個寫作視角的分析才能讓我注意到。
4.古詩閱讀:(1)從詩中表達情感的變化與起承轉合(2)利用「無題」的概念,呈現一首詩「外表的詩意」與「內在的自我詮釋」(3)理解李商隱的生平與文本的閱讀分析。
5.我認為人稱的手法是會使得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得到的感受會變得很兩極。因為作者在用「我」或是「你」這個主詞時,會因為讀者不同的經歷,造成讀者感同身受,又或者是感受到滿滿的說教,這樣的文章對部分讀者來說是非常不友善的。
6.從兩則文章的排序來討論,先研討詩詞抑或是生活中的體現。不同的順序,就會造就不同的寫作方式。第二人稱的寫作手法,有時會給讀者不悅的感受。試圖以設身處地的方式著想,然而事與願違,讀者無法將自己投身進角色裏頭,所以感到唐突、突兀。
7.我帶了螢光筆,把自己覺得很有感的東西,或者自己想要思考的東西畫了起來。這樣比較好閱讀和進行分析。聽老師們一個個分析的觀點,老實說第一次體驗這種一起閱讀一篇文章,然後聽別人分析,感覺挺不錯的。很多我沒有想到的地方,都有另外的解釋。例如〈無題〉,只是作者給讀者一個好奇的點,作者只是不公開而已,而不是真的無題,作者不會只為寫詩而寫沒有主題的詩。
8.因為我平時不喜歡閱讀,所以這次讀書會應該是我這幾年來第一次看那麼多中文字。我的分析方法是透過這些字和我之前的經歷做一個結合,然後解釋我對於這些文字的想法,這樣也方便我更容易的去理解這些字的意思,我也很喜歡跟別人一起討論這些相關問題的感覺。
9.不斷的引用文學作品來增添文章的樂趣以及表達自己的論點,語法口語化,但又不至於不專業。就事情的多個層面討論,而非只就一點鑽研。將自己也代入,增加可信度。逐字逐句解釋文章,細膩且清楚。主旨前後呼應,不跑題。
10.學會轉換視角,任何的視角都可以轉換。無論怎麼樣的說法都能快速的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也可以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寫,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這樣之後就能更明白作者所表達的世界,還有想告訴大家的理念及想法,只要明白作者的意圖,那麼明白整個文章的大意就會更加簡單。
11.我一開始會先大略的讀過,之後再詳細的閱讀內容。這次我學到先用自己的話來解讀詩詞,不要先讀解釋,然後不要一次讀到底,到一定部分時可以在腦海中先想像情節。否則一次讀到底的話,再回頭一看就沒有感情了。像家麟老師會在書上做記號,我之後也會嘗試看看。
12.第一篇的〈詩生活〉,從愛情的定義開始,到對他自己的學生輔導的過程,從書寫的情感當中安慰自己的學生,鼓勵其能愛的純粹又簡單。第二篇的〈詩意的追問〉,以李商隱的〈無題〉為主軸,解釋詩意的同時,探討其在愛情中的意義。
13.作者在文章內,最主要是以李商隱的詩來映照出他的學生對於愛情的心境,但說實在這種寫作方式不太好。老師在讀書會上也提到,文章裡有太多的「你」。「你」字就感覺像是文章跟作者指著讀者問述的感覺,那樣的寫法對於讀者來說是不太好的體驗與閱讀感觸。
14.前面有提到這次的主題是有關於愛情,在第一篇當中是使用對話的方式來寫作,這對我來說是比較新穎的方式。老師在分享的過程中有提到一個疑問:「在愛的時候,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把一切變得純粹又簡單。」個人覺得是很難達到的。
(三)在閱讀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後,你最有感觸的是哪一句詩?請說明原因並分享相關經驗。
1.我最為印象深刻的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有些人說相遇是緣分,沒錯,就單單只是緣分,離別時你也沒辦法挽留。不論是愛情或者是親人,留不住的痛,也就只能這樣無言以對。畢竟我們只能控制自己,無法掌控別人,但是日子還是要過,也沒辦法強求什麼。
2.整篇我都很喜歡,但是硬是要挑一句出來的話,我會覺得「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一句讓我很有感觸的話。以前和女友在一起的時候,很難理解什麼是「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感覺,但是上了大學後,一切都改變了。雖然進大學不到半年,但已經確實感覺到「相見時難」的部分,甚至沒有別亦難,因為根本找不到人。雖然一開始滿痛苦的,但是後來想想,想讓她過得快樂,就必須要讓她自由的過,而不是一直互相拘束。就像鳥一樣,被鳥籠關起來的鳥,很漂亮;但在大自然的背景下,去除了鳥籠,才能真正的顯示出牠最美的地方。
3.我想寫的是首聯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我會對這段話特別有感觸是因為這就像在描述一段遠距離愛情的情侶,當然也能延伸到離鄉背井的遊子,或是現今因疫情而無法見面的家人。光是相見就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離別就會更加顯得不捨。
4.「相見時難別亦難」,我反而覺得可以改成「相見時離別易、再相見難」,這樣更適合我。我有一個高中很要好的同學,他是平溪人,就讀淡江大學。我今天上午去北市聯醫打疫苗結束後,跟他約在圓山捷運站面交Switch。因為他早在十月初之前就要跟我買遊戲主機,結果因為平常太忙,拖到昨天才敲定價格。剛好這週一、二請假要打疫苗,而且他週二沒課,他也同意今天拿取。因為我跟他說如果不今天拿,下次拿要週五晚上七點以後才能約時間,其他時間都不行。後來面交後他說:「你真的有越來越難約出來的趨勢。」我從以前就很難約了,但聽到的同時我也意識到,以目前的發展趨勢,我只會更難約以及更忙,再相見真的滿難的!
5.「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句詩句無論是用在愛情、夢想、人生目標、工作等,我認為都非常的適合。因為人生不管是要做任何事,都是要拼盡全力,甚至是像春蠶吐絲或蠟燭般燃燒。即使是因為這件事,而燒盡生命也不會覺得可惜。
6.「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或許是現在來到新的地方讀書,雖然離家裡不會算得上太遠,但回去仍要計算時間與金錢上的問題。不是愛情方面的問題,應該說是友情。因為大部分的高職同學都往設計方面發展,如今轉換跑道到中文系的我,有時候在閒聊時多少會感到有些格格不入。況且多半的人都住在板橋,假日時鮮少時間能夠回家,而約出來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好不容易見了面、約了會,到了要分別的時候更是不捨,因為無法確定何時能夠再見面。或許是幾週後、幾個月後,或者更久。明明高中三年日日相伴,一起度過了各種困境,好不容易積累的友誼,深怕在一段時間的分別後會漸漸淡稀。我無法對此抱怨,因為我知道這是我所做的選擇,也接受過身旁的人指指點點,常被質疑說為何要離家讀書。在追求自由與拓寬眼界的同時,自然得要捨棄一些你所習以為常的事物,做出斷捨離。所以我也時常感受到無力感,但那也是我自己的決定所導致的。
7.「相見時難別亦難」雖然我是沒有和我的另一半分開,但是我想那是會很難受的。我也真的像老師所說的,突然想到會分開就很難受。我和我的另一半因為疫情的關係,網戀五個月才見面。在異國他鄉見面,兩個人一起在台灣生活,覺得他已經是我很重要的一個人了,不太想分開。
8.「相見時離別亦難」,我覺得全世界那麼多人,要找到一個你愛而且也愛你的人不簡單,尤其是那個愛你的人要懂得愛。什麼是懂得愛?我個人的解釋是珍惜、陪伴、鼓勵、互相,所以我真的很感恩我有這個機會遇到一個那麼好的女生。因為相遇難,想到離別才心寒。
9.「相見時難離別時亦難」每次相見皆是一分緣,要珍惜,也至於離別時格外依依不捨。這不只適用於愛情,只要是感情皆為適用。享受當下,珍惜每個當下,愛別人也要愛自己。更別錯過了美好的回憶。要有自信、開心,並且單純。
10.「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因為我覺得談到愛都是痛苦的,如果只是喜歡,那就是快樂的相處而已,不會有那麼多的心思,更不會感受到自己不配的想法。尤其是當夜晚的時候,你就會更加崩潰,無意瞄到鏡子的時候都會被自己憔悴的樣子嚇到。愛何嘗不是慢性自殺,是種痛苦的折磨。
11.我最有感觸的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我覺得異地戀要見面真的是太難了,在許多劇裡面也都有表現出情侶相見只有短短的幾天,這時其中一方卻要離開了,另一方就愁眉苦臉的,飯不吃、水不喝,對於身邊的任何事都沒有感覺了。
1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因為這句話是在講對愛情的執著與堅貞,在愛情中的作繭自縛跟犧牲自我,都是愛情的如實寫照。《小王子》裡有一句對白說的是:「你花在玫瑰上的時間,讓你的玫瑰顯得如此重要。」愛上另一個人所花的精力跟時間,與愛這個人的程度成正比。
13.我對於這首詩最有感觸的話語是「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句話。這句話本身的含義是相見本身就很難了,離別的時候更難分難捨。我曾經也有這種經歷,雖然有對方的message,但是對我來說那只是文字的訊息而已。即便是能夠互相聊天,但是沒有見面的感受,也感覺跟沒見面一樣。
14.個人在閱讀李商隱的這首〈無題〉詩之後覺得這首詩是很淒美的。我對詩的第一句是比較有感覺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是在說明相見跟分離之間的心情跟困難點。我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他現在在陸軍官校從軍,所以我們兩個能見面的時候都會格外珍惜,而這也是我有感覺的原因。
綜合回饋:
    首先,關於最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學生都提出具體的想法,內容頗有見地,用字遣詞也較之前富有文學性,彷彿化身心靈雞湯的作者,掏心掏肺地闡述、抒發對於愛情的觀點,特別是對「死了都要愛」的看法。就閱讀分析方法而言,有些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習慣與方法,甚至再經由老師的分析討論後反思自身,學習新的閱讀方法。其中,學生對於作者以「第二人稱」寫作有些微詞,主要從讀者角度分享主觀感受,不過從中也可以知道此種寫作手法對他們來說是滿特別的,相信是一個蠻有收穫的閱讀經驗。最後請學生由李商隱的〈無題〉詩中仿效作者與自己的經驗結合,描述最有感觸的句子,其中「相見時難別亦難」為最多人有感的,由回饋中可見學生分享的層面不僅在於愛情,並未被讀書會的主題所侷限,也算是從不同層面上理解李商隱這首詩的言外之意。
量化: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17人
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 4.8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 4.9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 4.7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 4.8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 4.8
藉由此活動讓教師代表瞭解學生對此活動想法透過問卷調查得知平均為4.8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