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109-2三好讀書會-麵包在獅子的嘴裡 0517

109-2三好讀書會-麵包在獅子的嘴裡 0517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5-17 ~ 2021-05-17

活動地點:Microsoft Teams 線上會議

主持人:張懿仁、沈雅文、張家麟

參加人數: 10

活動目的

一、 活動宗旨與目標:
為落實教育部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優化中文主題化課程內涵,結合書院教育培養良好品格的宗旨,在課餘時間於林美書院舉辦「三好讀書會」,以多元化、生活化、應用化的理念設計活動內容,並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情意的取材標準,期許學生認識人我關係,加強內在素質,認清存在價值,成為具有因應未來能力的三好青年。
讀書會的內容以「飲食文學」為主,討論作者的寫作動機與手法,分析文章內容與架構,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增進學生中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精確運用文字、表達己見,將所學應用於寫作與生活中。
 
二、 活動內容
本次閱讀的文章為張健芳〈麵包在獅子嘴裡〉,選自《眾神的餐桌:跟著食物說書人,深入異國飲食日常,追探人類的文化記憶》一書。作者藉由土耳其諺語「麵包在獅子嘴裡」說明土耳其男人為了生活所需,必須和獅子搏命般拼命,展現土耳其男子強悍的一面,然而文中將之與貓相處的過程細膩地描繪,凸顯土耳其男子的另一面,促使讀者反思社會中的性別議題及社會價值觀等層面。此外,作者將貓咪的習性與個性描繪得十分傳神,頗得學生共鳴。
讀書會流程為「學生閱讀文本」、「沈雅文老師導讀與討論」、「張家麟老師對談與分享」、「學生填寫學習回饋單並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包含質化與量化兩方面,作為之後改進與努力的方向;學生口頭分享回饋單內容,內容言之有物、口頭表達清楚者,頒發1張100元萊爾富商品卡以茲鼓勵。
學習回饋單配合文章內容,從「情意」、「閱讀」、「寫作」等三方面設計相關問題,以期能夠落實「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目標,又能培養「三好」素質。

活動流程

時間

內容

講師

地點

18:45-19:00

學生閱讀文本

沈雅文

  • Microsoft Teams 線上會議

19:00-19:45

導讀文章

  1. 本文藉由與食物相關的諺語分享作者在土耳其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描述男人與貓的相處情形,並用兩者的習性與社會觀感互相襯托,發人深省。
  2. 文中提及伊斯蘭教徒對於貓的喜愛,補充穆罕默德與貓之間的小故事,說明愛貓也是信仰的一部分。

討論議題

  1. 在生活中你是貓派還是狗派呢?你對文中所描述的「貓咪」個性或習性,哪些最有感覺?請分享你的經驗。
  2. 請說明作者將「男人」與「貓咪」做了那些對比?(強悍與柔軟、桎梏與灑脫等)
  3. 讓你在生活中有「治癒感」的食物或事物是甚麼呢?(女兒)

 

沈雅文

  • Microsoft Teams 線上會議

19:45-20:30

回應議題

  1. 喜歡貓和狗的人,個性有何不同?
  2. 作者沒有把貓女性化,似乎暗示神是沒有性別的。
  3. 文章223頁將辛勤工作的男人比喻為老鼠,也是另類的對比。

闡述寫作風格

引導寫作

張家麟

  • Microsoft Teams 線上會議

20:30-20:45

學生填寫回饋單,並口頭分享

張家麟

  • Microsoft Teams 線上會議
活動總結
    本場次為最後一次讀書會活動,因疫情的關係改為線上舉行。由於內容涉及貓咪,引起學生共鳴,學生不僅在口頭討論上十分熱烈,亦將家中寵物的照片,甚至即時動態,運用網路分享給大家,算是意外的收穫。因此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蠻能藉彼喻此,舉一反三,由貓咪的習性來闡述自己或愛貓者的個性,不僅達到設計議題的學習目的,亦回應文章的言外之意。
    活動最後除了讓學生一個個發表回饋單內容,亦請學生說明本學期參與讀書會的感想,他們肯定本活動所帶來的閱讀與寫作效益,以及反思生活中的點滴,更提出可讓學生建議文章書目來共同研讀的想法,或許在下一次的讀書會中可試行,讓學生共同參與,更能提升學習動機與成效。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一、質化回饋
(一)請具體說明在這次的討論中讓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在此場讀書會的過程之中,提到養貓或養狗的人在個性上是否有不同。蠻多人都分享說,喜歡養貓的人多半都有獨特的個性。這裡的獨特其實並不等於古怪,只是跟別人有點不同。而養狗的人個性則較外放,願意與他人產生更多的交流。
2.讓我想起貓咪和我分離的時候,由於多了許多相處的時間,也增進了彼此的感情。於是當哥哥的同學當完兵後,我也必須將貓咪歸還,看著貓咪被裝進籠子逐漸離開,一個寂寞又空虛的感覺重擊我的內心,甚至難過到無法呼吸,卻哭不出來。明明都已經知道遲早會分離,但那天來臨時還是承受不起。
3.這次閱讀的文章是有關於一種動物,那就是貓。作者在文章當中的第一頁提到男生跟女生個性的不同,男生在社會的觀感中就是要「陽剛、粗壯」,而女生就會比較「柔弱」。我個人認為這是比較不公平的,男女的地位應該要平等。
4.這次的主題對我來說,特別有感觸的是動物相關的議題,尤其是貓咪與狗狗相較於人的個性,以及貓咪與狗狗的特性。文中從貓咪來看出土耳其男生在外與在內的差別,有了充滿反差的效果。從文章的字裡行間也表示性別上不一定有固定的個性。
5.在文章中有提到,當男人們丟掉工作後不敢跟家人講,也不知道怎麼辦,只好去釣魚,等到下班時間再回家。這讓我想到這次的疫情,萬華茶藝室事件的曝光。大家對於茶藝室沒有太多的了解,當下第一反應可能會覺得這些人去嫖。但其實也有人替他們解釋,這些中年男性們也許在家裡與家人關係不好,或是有什麼原因不能回家。對他們來說茶藝室是他們一個有安全感、可以被包容的地方,他們也許是在那裡唱唱歌、聊聊天,這也是屬於他們的一段時光。
6.最有感觸的是文章中的一段話:「貓是一種不論你貧窮還是富有,成功還是失敗,健康還是生病,都一樣瞧不起你的奇妙生物。」因為家裡有養貓,對於這段對貓咪的性格描述非常有共鳴。因為我家的貓真的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一樣的不屑。
7.這篇文章對我有所感觸的主題,是在於敘述貓那段。用很淺顯易懂的對比,來明白的形容出在土耳其貓如同神一般的化身。這段也同時讓我知道,土耳其對於貓是有多麼的熱愛,讓我也有一股想要立刻衝去土耳其的衝動想法。
(二)請說明你從本次的讀書會討論中所習得的閱讀分析方法為何?
1.作者將動物當做人的比喻,其中應用對比來做變化,並運用在這個時代較受歡迎的「貓」充斥著文章,吸引較低年齡層的讀者。相較於過去讀書會中引用的文章,此篇以現代年輕人來說會讀得更加來勁,也更能帶入自身去了解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故事。
2.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試著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關鍵字的部分要排除日常用語,需要是作者開誠布公的強調,特別用字體或記號強調的字,以及專業術語。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從中找出作者的重要主旨。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如果沒有這樣表述,就需要架構出來。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出句子來,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及其組成的論述。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3.這次的文章是有關於動物,一開始運用人物的形象來討論,以人的形象來帶到動物身上。作者本身是比較喜歡貓的,仔細的描繪貓咪本身代表的涵義。現在的人重心比較偏向貓狗,而我個人比較喜歡貓。
4.對於這次的文章當中的閱讀分析方式,主要是以比喻方式還有類比的方式來進行書寫。其中書寫的方式也較為特別,因為它是以一小段一個較為明顯的重點來敘述的。從一開始到貓咪,貓咪到宗教信仰來源,在最後從宗教信仰來源一直到性別個性。
5.在文章中老師有提到作者用貓跟老鼠做了對比。男人在家裡權高地位大,因為他們是家裡的支柱、養家活口,平時很威風,在家裡大家對於這個角色畢恭畢敬。但其實當他們失去了經濟的支柱,不小心丟了工作,他們心裡的壓力也隨之而來,自己也拉不下臉,就像老鼠一樣逃逃躲躲。一個在家裡很有權勢的貓,與丟掉工作後逃跑的老鼠,都同時在描述著同一個男人。
6.一開始的段落先敘述男人的剛強個性,從小開始訓練男孩成為男人的過程。過後藉由尤瑟夫說明篇名〈麵包在獅子嘴裡〉的由來,再由獅子轉向敘述釣魚好夥伴──貓咪。並用前兩段落強硬個性的男人以及柔弱貓咪做對比,給人一種極為反差的既視感。
7.關於這篇閱讀的分析方法,可以藉由貓來看。運用貓的方式來呈現敘述出伊斯蘭教的信仰,並表示出貓跟神是一樣的受人尊敬與愛戴。另外也用了貓的方式表現出神親近於信眾。從這方面開始來分析並探討接觸伊斯蘭教是個方法。
(三)請描述一項讓你在生活中有「治癒感」的食物或事物及其經歷。
1.本人家裡其實就有養貓,對於貓給予人的治癒感這點著實認同。之前有看過報導,養貓的人在生活上會更加輕鬆,壓力上也較少。比起其他毛茸茸的動物,平常看似不想理你,但其實會在你需要陪伴時偷偷陪伴著你。貓的特質能給予人更深刻的療癒及治癒感。
2.因為有了貓咪,我的那段時光多了些許色彩。原本我在學校一直是孤僻的性格(恐人),不知道該怎麼跟他人相處,也一直因為他人而受傷。直到有貓咪陪伴,讓我有了滿足的感覺。牠雖然十分有個性也不給人抱,但牠不會咬人也不會抓人。我覺得牠跟我很像,都害怕著受傷而堤防著。也讓我決定要多陪陪牠,直到贏取牠的信任。
3.我個人現在有一臺摩托車,剛開始覺得摩托車是一種交通工具,是拿來代步的,而現在我每天是騎摩托車上下課。騎車的時候是我比較能夠放鬆的時候,腦袋當中不會有很多雜亂的想法,也不會有壓力,這也是我最喜歡的時候。
4.若當中讓我有治癒感的食物在日常或是生活當中,應該就是我新店家的蚵仔大腸麵線攤販。每次回家之前都會先在那邊品嘗一碗大碗的綜合麵線和一碗滷鴨血,藉此來犒賞自己這一星期的疲勞與課業上的壓力。對我來說這是一大治癒感,非常享受。
5.我覺得最有治癒感的時候就是當一整天忙完,發現離睡覺時間還有一段空閒的時間,就會覺得這段時間很棒,終於可以做自己的事。而且白天也過得很充實,這對我來說就是一天當中最有療癒感的時光。可以有一段時間留給自己,不管是做什麼事,那段時間就是屬於自己的。
6.讓我在生活中有「治癒感」的食物是棉花糖。小時候很愛吃,喜歡它甜甜的味道,還有那入口即化的口感。只是再長大一點就不喜歡吃了,覺得會把手弄得黏黏的,還要洗手很麻煩。升上大學後,無論在哪看到都會買一支來吃,因為那是小時候的回憶。棉花糖也不是這麼容易能遇到的,手弄髒了又如何,再去洗手就好了。但要是錯過這一支棉花糖,之後還能再吃到嗎?
7.對於我來說最有治癒感的經歷是寫小說。因為人生中總是會有很多的喜怒哀樂與諸多的境遇,而把這些事物融合在自己所創造的人物之中,並寫成一篇故事,並且分享給他人閱覽。這對於我來說,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與興趣。
 
綜合回饋:
    就情意反思而言,學生的回饋十分多元,大部分是針對文章內容即「貓咪」與「男人」的比較,或文中對於兩者的描述,進行細膩的分析與分享,甚至引伸至自己的生活經驗中,足見學生對此次的文章內容與議題十分有共鳴。在閱讀分析方面,每位學生皆能把握文章主旨與架構,用自己的方式抽絲剝繭的分析作者的寫作手法,與前幾場學生的回饋相較之下,足見學生不再人云亦云,而能經由討論後自行琢磨出一套分析的功夫,說明得頭頭是道。寫作練習的部分,不限於食物的治癒感,生活中的事物也能描繪,使得學生的分享更為多元;從字裡行間也能看到每位學生的寫作風格皆不盡相同,相信在每次一點一滴的練習中,學生也能漸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文風。
 
量化: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10人
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 4.7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 4.7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 4.9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 4.7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 4.9
藉由此活動讓教師代表瞭解學生對此活動想法透過問卷調查得知平均為4.8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