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1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三 跨域培力 ‧ 品保創新   >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   行動方案二 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大學教室的數位轉型:融合線上與實體的教與學

大學教室的數位轉型:融合線上與實體的教與學

計畫年度:111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跨域培力 ‧ 品保創新

子計畫 :子計畫一 跨域學習教師培力(3-1)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執行措施:創新策略跨域自學(3-1-2)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2-06-15 ~ 2022-06-15

活動地點:雲五館(雲水雅會)&Microsoft Teams

主持人:賴宗福副教務長

參加人數: 111

活動目的

本學期110-2雲水雅會活動以「教學知能」、「數位人文」、「跨域學習」等三大項目,安排內容豐富之研習活動。希望老師們以這三個面向的議題討論和交流,並就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期提高本校教師專業教學技能。

活動流程

活動流程:

近年來,全球高等教育因疫情衝擊的關係,進而成為全面教學轉型的契機,上課場景不再是固定且集中在同一個場域教學,所有教師和學生一同進入線上教學裡摸索和學習,對學生而言作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在建立線上學習的文化速度是比較快的,相對的也必須擁有較高的自主學習力;而老師們也從實體教學轉成線上教學,得不斷摸索、調整授課和評量等方式。縱使現在回到實體上課,也無法完全回到和先前一樣的教學方式,該如何融合線上與實體的教與學,這就成為老師們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教發中心力邀擔任「孵·大學」校長,同時也是UniHub和享實作樂的創辦人謝昆霖講師來與老師們分享大學教室的數位轉型,學習融合實體和線上的教與學。謝昆霖老師長期推動高等教育跨域創新教學,並希望協助大學老師將社會議題與跨領域知識、與業界資源做高度的整合,試著突破既有的體制僵化造成的學用落差。

活動內容:

1.講者自我介紹。
2.介紹跨域整合創新教學模式-議題松:以「議題導向教學法」為核心、利害關係人課程規劃,透過共學共創流程,在獨特的工作室情境,引導學員完成議題導向課程與素養訓練。將議題導向專案,再由專案走向實做,經由實做進行學習。
3.創新議題導向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差異:創新議題導向人才主要是透過一般產業人才培育模式和設計產業人才培育模式的優點,同步強化跨域專業和整合創新。
4.共創模式的講座:讓參與者共同創作今日的講座簡報。
5.大學教室為什麼需要數位轉型:學生是數位原住民,需善用數位工具進行教與學。疫情影響教學,使教學環境改變。現今是數位時代,因此教學上需要進行轉型等。
6.想像未來學生要面對的挑戰長什麼樣子。
7.有目的的高等教育:把學習主導權還給學生(知識傳遞與接收全線上)、國際移動與住宿式學習(知識實踐與評量線上線下混合)。
8.當前高等教育的問題與挑戰:學習熱情不足的大學生、以學科為中心的大學教育結構、非以教學為核心關懷的大學教師社群、缺乏前瞻視野的高等教育、教師與學生的數位(文化)落差。 
9.數位轉型的目的:促進參與高等知識(讓學習者有機會參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教學方式可有效引導學習者的參與);讓學習者不只是學習到專業,同時也能看見社會目前所發生的現況與問題,透過社會議題回到學習者本身;教學創新不只是教師個人的事務,是需要透過有共同理念的教學社群來改變教學;現行高等教育普遍無法適應回應時代變遷,主動來調整組織結構、課程規劃與教學方式,缺乏對現況窠臼的結構性突破,沒有前瞻思考,自然就無法構想出如何培育具有前瞻思考及能力的人才;現在的學生是數位原住民,這和教師本身具有相當大的數位(文化)落差。
10.大學教室的數位轉型是什麼:到處都是教室、線上與實體教室混合使用、運用線上平台,促進學生之課程互動與參與等。
11.未來高等教育的想像:應以終身學習為主軸,不受限於大學四年、校內校外、上下課。可透過數位轉型來突破時空,讓學習無疆界,培養一輩子的格局、高度、視野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12.終身自主學習:透過大學的學術研究教學及社會議題與實踐,將抽象知識和具象行動結合形成為終身自主學習。
13.知識體系與教學研究機制:現有及未來的社會需求與問題,無法以既有的基礎知識解決,需要產出新的知識。可透過數位轉型讓學生參與,將知識產出。
14.大學師生與社會共構的知識生產式學習:透過教學、研究、社會實踐三螺旋式相互交織,即時的共構與協作,創造現實感與參與感。
15.3PBL:「議題導向學習」(Issue-oriented learning)、「專案導向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實作導向學習」(Practice-based learning)。
16.數位轉型堆疊實踐生產知識:針對問題情境的特異性,對掌握的經驗、常識、基礎知識或專業知識,進行適切的揀選、轉譯、接合、組構、嘗試、修正、創新創意,直到解決問題。
17.了解挑戰與願景後,大學教室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教師改變思維跟上數位時代、提升教師的數位工具使用力(更貼近學生使用狀況)、增加課程中的議題討論,讓學生課堂參與逐步深度化、教師熟悉數位工具和數位資源,同時也了解學生背景等。
18.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與學:了解學生背景(有什麼?能做到什麼?想要什麼?核心動機?)學習體驗(疫情後學生的數位學習能力、適合數位環境的學習體驗)。
19.教學再設計:備課時注重「教學框架」,而非課程內容。運用線上工具模糊「教」「學」的邊界。注重知識的共創與共構。教師腳色的轉變(從傳遞到引導)。
20.文件交流:從早期的隨身行動裝置到透過網際網路寄送,到現今透過網路雲端進行文件的交流,甚至能夠跨裝置同步/非同步共同編輯同一份文件,修改大部分內容。利用web3.0翻轉課堂,透過雲端共同開啟、編輯,即時儲存。可以多人同時共創,也能追蹤編輯歷程,進而將學習產出知識。
21.如何導入web3.0:上課用的講義做出一個框架出來(做一半),主要目標是以產出為導向。再透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參與(即工作) ,而利用學生學習與作業來將這份講義完成(即產出)。課堂上的考題及評量也可讓學生共創,讓評量成為學習的一環。
22.教學再設計,如何融合計畫資源與落實在課室:教案規劃,透過共同產出考卷,培養學習的能力。共同產出報告,觀察學習動機。獲得資源,可透過高教深耕計畫以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來提供資源。
23.文件交流平台如何協助線上教學操作練習。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量化】
1.參與人數:111人(校內24;校外87)。
2.活動實行成效:問卷數為82份(採5點量表)。 
a.本次活動的受益程度為4.7
b.對活動整體滿意程度為4.7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程度為4.7
    
【教師回饋意見】
1.本次演講真的很精彩,謝謝。
2.這次的演講真的是新的體驗與軟體應用,感謝。
3.感謝老師無私分享,收穫良多。
4.此次演講學習到數位轉型觀念。
5.此次演講學習到從授業轉為引導學生產出知識。
6.感謝!謝老師可以再開第二場分享更多。
7.希望以後可以有此種研習的延伸課程。
8.花費不少時間在技術問題上,有點可惜,以後可以讓參與者把前置事項在演講前完成。
9.獲得新的教學觀點與學到好用工具。
10.演講者準備很充分,資料非常豐富詳實,對聽者來說收益良多。
11.了解數位學習的應用。
12.改變教學思維,很棒的一堂課,感恩。
13.了解並深入學習到新工具,未來可以運用在教學,謝謝!
14.符合現今授課多元方式,吸引學生,很不錯的研習,謝謝主辦單位。
15.主題很適用,但線上無法順利收到共用檔案。
16.這次的活動有實作共編可以更清楚如何運用線上教學與學生互動,但建議貴校可升級線上教學設備,可以讓辦理這樣的活動更具說服力。
 
【根據活動績效之自我檢討,研提爾後辦理之改善方向】
應於活動前請講者把需要下載的軟體提供給參與師長們進行安裝,並先請師長們加入講者創立的line社群,減少活動現場因無法共同參與編輯作業的情況發生。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