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教深耕計畫   >   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   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   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文學: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對話(4/14)

中文主題化工作坊-臺灣文學: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對話(4/14)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4-14 ~ 2021-04-14

活動地點:雲起樓216教室

主持人:張懿仁老師、吳亞澤老師

參加人數: 25

活動目的

本活動為結合大學書院教育與博雅涵養之精神,培養與增進學生人文素養,在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深化中文閱讀與書寫能力」的核心目標的感召下, 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對話」為題,優化中文課程主題化之內涵。從古今中外來看,無論中國『詩經』的先民詩歌、古希臘『奧德賽』的敘事史詩,到各式音樂之湧生。文學與音樂,一直不斷轉換著形式相互襯映。近現代更是緊密互動,展開流行、歌劇、藝術歌曲、標題旋律的創造衍生,豐富藝術的感性內涵。本工作坊以「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對話」為討論核心,透過現代音樂中的文學性,引領學生認識台灣現代文學與音樂的相互關係,並以台灣現當代政治重大事件之切合,掌握台灣文學與音樂雙重之深厚底蘊,以擴展多元文化視野及增進人文素養。

活動流程

本次工作坊以臺灣文學與電影關係之認識主題,其活動流程,分為三個部分講述及討論。流程說明大抵如下:
一、音樂與文學的關係:
音樂與文學,從表面上看來,二者雖是不同的藝術類型,音樂是通過聲音的組合,達到表現的目的;而文學則是透過文字的手段表現。然而,文學與音樂在形態上有某種一致性 — 它們都是透過「心靈」展現出來的。儘管音樂和文學看似不同,兩者的關係卻緊緊相連。而文學的過程,是主觀世界的過程,當中揭示的情節,都是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事件,依照文學結構的邏輯展開;而音樂展現的一切,亦與人的內心生活連結在一起,以象徵、模仿或暗示等手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文學與音樂之異同內涵。
二、臺灣現代文學與音樂之必然連結:
回顧台灣流行音樂發展,最早是從歌仔戲演化而來,直到 30 年代中期臻於高峰,各色歌謠百家爭鳴,自此台灣流行音樂也就這樣豐富起來。從60 年代:音樂反映時代的動盪不安;70 年代:校園民歌興起,愛情電影席捲全台;80 年代:本土唱片公司崛起,各類音樂興盛;特別文學與音樂之相連,表現在(一)以詩入歌:在70年代「校園民歌」時期楊弦、羅大佑譜曲演唱余光中的現代詩篇〈鄉愁四韻〉,李雙澤取自楊逵詩作譜成〈愚公移山〉,流行歌曲與台灣文學之間就已經陸續展開跨界對話,彼此交疊影響而有所開創了。隨之,到了80年代中期,又有齊豫與潘越雲演繹三毛浪漫傳奇故事的《回聲》(1985年/滾石唱片發行,李泰祥、陳志遠、陳揚、李宗盛作曲)專輯,由三毛親筆寫下的十二首歌詞串聯成一張完整的音樂作品。另有橫跨古典及流行樂領域的作曲家李泰祥全篇採用鄭愁予的八首新詩、譜成歌後親自演唱的《錯誤》(1985年/滾石唱片發行),更將詩與曲的結合臻至化境。(二)批判意識入歌:隨著政治勢態的發展,從 70 年代的民歌《美麗島》,曾經的禁歌,在今日社運現場中依舊被傳唱著,80 年代的羅大佑以抗議歌手的姿態,在當時保守的年代裡直接正面批評,90 年代黑名單工作室的台語抗議歌曲,《抓狂歌》(1989)和林強《向前走》(1989)也都傳頌一時。90年代至今,隨著全球化、環境污染、種族主義、霸權主義、人權、性別等議題逐漸被重視,各種意識抬頭,而反抗的發聲也將持續,給予社會無可取代的力量與其號召,介紹台灣現代文學與音樂之內涵與發展,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並從這兩個特殊現象來認識台灣現代文學與音樂的基礎認識。
三、在作品欣賞及討論方面,選擇席慕蓉和蔡琴〈渡口〉、余光中、羅大佑〈鄉愁四韻〉及李雙澤〈美麗島〉、林強〈向前走〉等作品進行講解與說明,介紹台灣現代文學與音樂相容的例子,提出相關問題與討論,並探討詩中的意境與詞彙用法,盼能帶給學生多樣的音樂類型,豐富大家對音樂與文學的想像及凸顯其意義,進而提升對在地文化的關懷與熱情。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質化回饋
(一) 請說明今天上課內容中你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或議題。
1.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時代的曲風,因為時代,歌詞也有所改變,其實不只歌曲,電影也是如此,例如林正英的一眉道長系列,看似幽默風趣,但背後卻反映香港當時的歷史悲歌,歌曲亦是如此,如日治的雨夜花,不單透露男女情緒,也加入了政治,後來臺語歌壇開始流行,多了許多正面歌曲,如「愛拼才會贏」、「入港」,可以看出當時人民的生活。
2. 60年代的音樂反映時代的動盪不安,日治時期的歌裡反映出殖民時期的感傷情懷。80年代各類音樂開始興盛,是本土唱片的崛起。
3. 我認為比較有感觸的地方是席慕蓉跟蔡琴的〈渡口〉,改編成的民歌渡口,讓人陷入沉思,進入了悠長的情思與懷舊氣息的沾染與綿延,很多歌手創作的作品會受到政治氛圍的影響,而形成歌手的創作風格特色。
4. 羅大佑的歌很多都是批判意識,張清芳跟范怡文兩個人的對唱,敘述方式很特殊,是女女對唱的形式演唱出對喜歡的人的佔有與不想分享的心情、喜歡上同一個男人的心情。
5. 音樂與文學息息相關,甚至以詩入歌,加了自身的意識(如批判意識等),讓音樂呈現不同的相貌,使得歌詞多元(不只有單一歌而已),編詞者隨時代的不同,在音樂中所加入的意識也不同(如暗黑年代所寫的歌詞便沒有自由年代活潑開朗)。
6. 60年代:音樂反映時代的動盪不安,從歌仔戲演化而來,〈望春風〉、〈雨夜花〉誕生於日治時期,由被喻為「臺灣歌謠之父」的鄭雨賢所創。2000年後本土化運動興起許多早期歌曲與臺語歌。
7. 今天的課程教授的是文學與音樂的融合以及時代變遷的變化。文學和音樂,有很大的關係,尤其到了現在非常的緊密,是相互襯托出來的。一個文學作品、一部電影、一首音樂,都是時代的指標。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和自己的經歷做結合,這些都是讓我很有感觸的。
8. 特別有感觸的主題是每個年代的音樂都有不一樣的文化,聽了很多不一樣風格的音樂,原來有些在國文課本上看到的作者,也創作了許多不一樣的音樂,內容播放的ㄧ些音樂有聽過,但卻不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藉由聽音樂配合老師的講解,更瞭解ㄧ些作者與音樂的故事。
9. 「音樂是經過耳朵的浪漫詩」,古代有詩人,現代有的是歌手,兩者都有讓人們感到愉快的效果。覺得李雙澤是ㄧ個很可惜的人,謝謝他對於臺灣音樂的貢獻,他的早逝令人十分惋惜。美麗島這首歌曲,被劃上臺獨的等號,而我覺得誣賴這首歌有政治意圖我不能接受,也覺得非常可惜。
10. 今天最讓我感觸的主題就是李雙澤,他所創作的歌曲非常有內涵,也掀起一波創作本土音樂的風潮,最讓我有深刻印象的一首歌叫「美麗島」,雖然歌詞簡單,但讓人非常有感觸。但可惜的是他在28歲那年,因為救人而去世了,不然未來一定會發展的很好。
 
(二) 請具體說明今天上課內容對你有何助益或有所學習與提升?
1. 瞭解歷史,如「美麗島」普通的歌曲,後來成為歷史悲歌,被用於「美麗島雜誌」,而後有多少人受害,歌曲本身沒事,但用途造成政府與人民的紛爭,我認為「美麗島」這首歌,也不單這首,每首歌曲帶給人的想像都有所不同。
2. 不管是電影或是音樂,都與文學以及歷史息息相關,在每個年代會有不同的歷史背景,進而影響當時的電影、歌曲創作。而到了現在,我們能根據不同的年代歌曲,去細細品嚐那些歷史情懷。
3. 臺語歌曲在日治時期是很重要的存在,李雙澤:「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應該要用自己的語言創作。」,以詩入樂,以詩當作素材改編創作成歌曲,本土化運動興起許多創作潮。
4. 羅大佑把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譜唱出來,戰亂之中的悲情,廣為流傳,把在戰亂中的無奈跟無力用滄桑的語調隱喻出臺灣悲悽的困境、政治的局面,表達批判與不滿、對臺灣未來的期許。
5. 讓我知道音樂在臺灣不同年代有什麼變化及差異,如70年代美國與臺灣斷交,因此有人大力推行唱自己的歌,開始了民歌的潮流。
6. 文學學得優秀,才可以作出好的歌詞,節奏做得好及與好的歌詞配合,才是優秀好聽及讓人印象深刻的音樂。
7. 流行歌曲與臺灣文學之間融合在一起,2015年啟動「交響臺灣」計畫,邀請了多位新生代、中生代的作曲家以臺灣文學為主,到現在就有了很多有特色的音樂,也有很多從以前流傳到現代的音樂,具有豐富的歷史性,讓我們能體驗過去的文化與以前人的智慧。
8. 其實今天的課程對我來說是相當有助益的,舉例來說像是我們可以透過作品來觀賞、研究那個時代的特性。例如像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或是當今流行的周杰倫《告白氣球》、米津玄師《Lemon》等都能反映出時代的面貌。
9. 瞭解到音樂與文化是如何結合,也瞭解到每個年代的音樂風格變化,聽了ㄧ些自己根本不會點開來聽的歌,但卻意外的好聽,另一方面也知道ㄧ些音樂背後的故事及創作音樂人背後的ㄧ些故事,聽到了每個年代音樂的差別。
10. 我是ㄧ個喜歡玩樂團的人,但上了這堂課,我對於音樂的認知不再只有玩樂團了,也非常欣賞那些對音樂文學感到熱忱的人。希望往後不再出現音樂的政治問題,也非常的支持臺語的音樂作品,期待臺灣有更多元的音樂界。
 
量化回饋
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21人,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多元:4.6
2. 活動的討論議題是否生活化:4.7
3. 是否有助於提升中文閱讀或寫作能力:4.4
4. 是否有助於促進多元思考能力:4.5
5. 是否有助於拓展中文視野:4.6
從此可見本次演講的成效顯著,也給予同學們許多新知。
返回上一頁返回上一頁

聯絡資訊

地址:262-47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村林尾路160號

電話:03-9871000

信箱:tep_office@mail.fgu.edu.tw

佛光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 版權所有 │ 網頁設計:傑立資訊
建議使用瀏覽器 IE 8.0 或以上版本瀏覽解析度為1024x768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