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德語的不可思議
計畫年度:110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學院書院.雙軸教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通識修業博智惟雅(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措施:加值改造語文活化(1-3-1)
執行單位:語文教育中心
活動日期:2021-04-08 ~ 2021-05-27
活動地點:雲起樓109教室
主持人:張懿仁、周彼得
參加人數: 99
活動目的
德文課提供多元的跨文化視角來深入瞭解德國的生活與文化,激發學生在使用新語言進行交流時的積極性,並向參與者介紹德文文法與詞彙中的一些重要特徵和結構。
課程初期,通過學習德文字母以及簡單的聽力、拼寫、發音遊戲,讓學生熟悉基本的德文發音規則(有相對規律的發音規則,但包括一些不熟悉的讀音)。在後期的課程中,教導學生用較大的單元(或語塊)組成完整且有意義的德文句子整體結構。運用“語塊教學法”授課的同時,學生們學會了如何陳述、詢問“是”或“否”的問題,以及用疑問句進行提問,也向他們介紹現在時態的句子中加入德文的動詞、定冠詞和不定冠詞的特徵。重點是練習句子結構中的基本規則。此外,德文課堂上常進行簡短的情境對話練習,包括同學們互相之間的問候以及自我介紹、介紹他人。
學生可以瞭解德文動詞的構成,動詞的詞尾根據人和時態的不同而不同,但每節課各種動詞形式都減少集中為一次,以確保學習的流暢性。除了影印德文教材的講義給學生,在課堂上常有變化和擴展活動外,我還向他們展示了一些重要的網站,這些網站為課堂實踐提供了可視的資料,並進一步為德文自學提供了機會和參考。像這樣的策略可以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在課堂上,從一個句子教到下一個句子進行的小變動,學生們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學目標是展示給他們一些表達方式上的變化(例如疑問、陳述與描述),如果從一個學習任務到下一個的過程保持循序漸進且不要太快,初學者是可以掌控的。當流利度和概略的理解更重要時,就會避免用其他形態的文法特徵與分析打擊學生的信心。嘗試將德國文化和日常生活添加到展示給學生們的例子當中,讓他們可以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文化進行比較。這些目標用的課文、練習和活動也是發音練習和某些文法的好例子。德國文化與國際交流的主題是課程的核心:有關於校園生活、烹飪、購物、居住場所以及其他場景的學習。
活動流程
活動
學習回饋單主題如下:
04/08:德文字母與讀音;發音與拼字練習小游戲
04/15:進一步的發音練習;簡短對話中的問候與介紹他人
04/22:提問與介紹他人及物品;德文中的定冠詞、疑問句自我介紹
04/26:顔色的描述;人稱代词、定冠詞與不定冠詞
04/29:運用顔色與其他形容詞描述物品;食物與其他厨房、餐廳用具;身體部位
05/13:修改名詞及其冠詞、形容詞;人稱代詞與所有格代詞;練習提問與陳述
05/17: 用於對話與自我介紹的人稱代詞;玩游戲與樂器
05/20:數字練習,談論你的年齡;談論國家、民族、職業
05/27:購物;主詞與受詞的比較(定冠詞與不定冠詞的變化);擁有,需要,購買;寵物的描述
學習進展:
德文課程通常從練習和複習一些關鍵的語法特徵和句子結構開始,同時進行發音訓練。重複練習我準備的句型後,學生們以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相對簡單的練習。作為指導老師,我通常會繼續做進一步的努力,慢慢的去增加一些對於之前學習狀況回饋的改變,以及一些新的補充。
每一節課程的學習内容範圍是一些數量有限的動詞文法形式(例如第一人稱與第二人稱的單數形式),而不是打擊學生的信心。相反,他們瞭解了一些相較簡單的文法特徵來辨認和學習(例如一些德文句子結構的方面),結合小步驟的變化與頻繁的重複做更多相關的練習。因此,學生們開始找到一些德文詞彙特徵排序的語感,從中獲得更多信心。因爲一起上課的時間有限,我嘗試展示給學生如何進一步拓展語言的方法(例如一些適合學生自學有幫助的網站)。考慮到現階段的課程對學生來説只是鑽研德文的一個起始點,所以我選擇給學生有用的第一印象去鼓勵他們進一步的運用自己擁有的知識。在我看來,學習一門新語言之初,沒完沒了地訓練動詞形式或名詞詞性是沒有多大意義的,而且相當令人沮喪。嘗試著去找到德文中的特徵學生反而更容易掌握要領於心,並訓練他們。我認爲這仍然是要求很高的。但是學生們學到的一些知識可以在對話和自學中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加以利用。我們偶爾會用一些不太具有競爭性的遊戲來結束課程,但還是鼓勵學生們在一個不具競爭力的氛圍中向我們展示所學的知識。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學生質性回饋】
量化回饋:本次參加活動人數為90人
依據學生填寫滿意度問卷分析如下:滿意度調查滿分為5
1.對於工作坊安排是否滿意?4.8
2.對於老師安排是否滿意?4.9
3.本活動是否有助於提升語文知識?4.9
4.參與本工作坊的獲益程度?4.9
5.對工作坊整體滿意程度?4.9
相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