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辦】教師獎補助案-書院精神納入研究補助
計畫年度:113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產學能量 ‧ 加值躍升(產學合作連結)
子計畫 :子計畫三 特色研究 ‧ 發展優勢(3-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深耕校務特色在地研究(3-3-2)
執行措施:深耕校務特色在地研究(3-3-2)
執行單位:產學與育成中心
活動日期:2024-04-17 ~ 2024-06-14
活動地點:佛光大學
主持人:張瑋儀、陳怡婷
參加人數: 教師:2人, 學生:0人, 其他:0人
活動目的
補助教師將書院精神納入研究中,研究成果需對書院教育推行有具體成果。
活動流程
112-2方案
1.申請資格:本校專任/專案教師。
2.申請期限:
(1)第一梯次:自公告日起至113年3月20日(三)止。
(2)第二梯次:113年3月21日(四)起至113年4月16日(二)止。
(3)第三梯次:113年4月17日(三)起至113年5月13日(一)止。
3.申請方式:於Google表單上傳申請表。
4.補助金額:每案最高補助8,000元。
5.補助項目:諮詢費、工讀費、印刷費、膳食費、交通費、雜支。
6.審查方式:召開審查會議邀集委員審查。
7.審查公告:
(1)第一梯次:113年3月29日(五)。
(2)第二梯次:113年4月25日(四)。
(3)第三梯次:113年5月22日(三)。
8.核銷方式:檢附成果報告及核銷單據。
9.核銷期限:113年6月14日(五)。
暑期加開方案
1.申請資格:本校專任/專案教師。
2.申請期限:113年6月15日(六)至113年6月28日(五)止。
3.申請方式:於Google表單上傳申請表。
4.補助金額:每案最高補助8,000元。
5.補助項目:諮詢費、工讀費、印刷費、膳食費、交通費、雜支。
6.審查方式:召開審查會議邀集委員審查。
7.審查公告:113年7月4日(四)。
8.核銷方式:檢附成果報告及核銷單據。
9.核銷期限:113年7月25日(四)。(因應學年度轉換之帳務結算作業,7月執行之計畫,務必於本期限前完成核銷,逾期不受理。)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研究主題 |
活動地點 |
主持人 |
參加人次 |
5/1-6/14禪學思維對南宋主戰派詩作之影響 |
佛光大學 |
張瑋儀 |
1 |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在於考察主戰文人之詩,梳理南宋詩禪交涉的淵源,歸納表現形式,以了解其思想特徵與處世之道,探究其思想轉變過程的應對方式,使人得有所鑑。本文採行文獻研究法與文本分析法,將詩歌文本與其他時代及地域之詩進行對比,再比較詩人之間的差異,勾勒出詩作之共同特徵與個人風格。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預計採行文獻研究、文本分析、比較研究和理論分析等混成方法進行探究,以期對於「大覺者」之智,分析戰時取捨的生命觀,經由詩歌文本的分析,輔以歷史研究的對照,說明運用之研究方法及原因如下:
1.文本分析法:透過深入分析南宋主戰派詩作中的文本,得以直接觀察到禪學思維的具體體現,並且理解其對詩作的影響。
2.比較分析法:透過比較不同詩人的作品,闡述禪學思維在不同詩人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其對詩作的影響。
3.歷史研究法:透過對當時歷史背景的瞭解,掌握南宋時期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進一步解讀詩作中禪學思維的出現和發展。
4.文獻回顧法: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回顧,可以獲得前人對這一主題的研究成果,進而建立論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
5.評論分析法:透過閱讀專家學者對南宋主戰派詩作的評論和解讀,從而借鑒其見解和觀點,豐富對禪學思維對詩作影響的理解。
成效
量化和質性之研究成果,完成1篇國內研討會論文,並將論文修改後投稿至具有審查和評比機制的期刊論文;質性部分具有學術研究、校務發展之貢獻。
研究主題 |
活動地點 |
主持人 |
參加人次 |
4/17-5/31榮格取向藝術治療讀書會之半自助學習模式對學生在情緒調節、生涯召喚、生命態度之初探 |
佛光大學 |
陳怡婷 |
1 |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待能夠透過理論與實作,以及專家引導及個人自學之半自助學習機制,協助參與成員在知性層次上認識理論,並透過藝術創作歷程,將個人生活、生涯、生命歷程中所經歷的困惑、困境或未敢投注的生命冒險,透過理論引導及藝術創作歷程,找到個體、集體潛意識力量,讓潛意識與意識整合,期能跨越個人生活困境,有助於個人生涯、生命歷程之整合。
研究方法
(一)本初探型研究,採取量化方式,了解參與讀書會對成員在生活、生涯、生命態度上的效益,其中運用到三個量表:第一個量表,以陳柏誠(2018)所建構之「情緒調節量表」,作為個人生活品質提升之指標,此量表共8題,主要測量「認知再建構」及「壓抑」此兩種情緒調節模式,作為認知調節的該量表指標;第二個量表,以「成人生涯召喚量表」(王玉珍、吳清麟,2017)作為個人生涯方向感提升之指標,此量表共20題,量表建構內含,包含:興趣熱情、存在意義、助人利他與超越召喚四部份;第三個量表,以「生命態度量表」(潘靖英、謝曼盈,2010)之「愛與關懷」、「存在感」之次量表作為生命品質提升之指標,題數共25題。運用上述三個量表,總題數共為48題。
(二)質性課程回饋問卷:單次團體課程結束時,以匿名性問卷,邀請填答本此課程對個人在生活、生涯、生命態度上之影響
成效
(一)量化成果
- 整體研究成果,本課程共進行3次,每次參與人數為14-15人不等。
- 具有顯著差異的內涵:在整體量表共48題上,以相依樣本T檢定,檢定各量表在前後測之差異,僅「情緒調節量表」中之第7題「當我感受到負向情緒時,我確保不要把它們表露出來。前測平均數M/標準差SD(3.5/0.88);平均數M/標準差SD(2.9/1.3),p = .001,達顯著。
- 其他統計資料,除「情緒調節量表」第二題,「我使我自己的情緒不形於外」。「成人生涯召喚量表」第二題「我的工作或生涯能讓我樂在其中」;第七題,「我的工作或生涯讓我能朝自己所要的方向發展;第三題,「我將我的生涯視為達成我生活目標的途徑」,第十題,「我將我的生涯視為達成我生活目標的途徑」;「生命態度量表」之「存在感」次量表「我羨慕那些在困境中成長,經歷磨練,而變得有智慧的人」,以上六題並任何差異外,其他皆有正向改變,然改變整體而言未達顯著差異。
(二)質化成果
整體效果而言,每堂課程問卷回饋人數為14-15位。統整參與者在生活、生涯、生命意義相關的分享,如:「對比之前的創作體驗,這次是比較屬於有規則性的,感受上很新鮮,但也發現會有些許排斥,會發現自己創作時以為有符合規則,但後來想想其實差的很遠的情況出現發現自己對於必須將事情劃分成正和負這件事感到困擾和排斥,也許是與自己的價值觀有關係,認為正負拆開是一個劃清界線的感覺在創作當下我無法理解,將負面和正面分成一半究竟是什麼感覺,後來思索各種可能性時,發現有可能是會感覺本來已經融合好的自我,被切割分離、拿走的感覺,儘管最後有寶物的連接,也同樣無法改變他們是被分離而不是融合的狀態的事實所以得出一個比較初步的結論是,也許在我的認知裡覺得被分成一邊正向、一邊負向的,再用寶物連結兩邊的作品,其實對我來說不是真正的融合、接納,儘管如此,其實事情本就有很多不同角度可以探索,我很清楚這是目前的自己狀態下,比較強烈、最先有的感受」。
研究主題 |
活動地點 |
主持人 |
參加人次 |
7/4-7/25楊時理學詩「援禪入理」生命體驗之分析 |
佛光大學 |
張瑋儀 |
1 |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討楊時詩作中「援禪入理」的現象,分析佛學精神對其生命體驗和思想方式的轉化過程,探究楊時理學詩之「援禪入理」義蘊,有助於更全面地認識楊時的思想體系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因此,本文旨在藉由對於「援禪入理」之現象、定義,探討楊時理學詩中的生命體驗與哲學意涵,進一步豐厚對於楊時及其理學思想的理解。具體目的包括:(1)分析楊時詩作中的禪元素:探討楊時如何在詩歌創作中融入禪宗思想,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表達對人生無常和心性修煉的理解。(2)探討禪宗思想與理學的融合:分析楊時如何將禪宗的頓悟轉化為理學的漸修,強調修身的重要性,並推廣到對生命的自我看視和相互包容。(3)揭示楊時詩風對後世理學家的影響:歸納楊時詩歌對朱熹等後世理學家詩歌創作的影響,探討其詩作對宋代理學詩的形成與啟迪。探討楊時詩歌中禪宗思想的具體表現及其與理學思想的融合,分析楊時詩歌中「援禪入理」的具體表達形式及其對生命情志的反映,由此評估楊時詩風對後世理學家詩歌創作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計畫預計採行文獻研究、文本分析、歷史研究、理論分析等混成方法,以全面探討楊時理學詩中的「援禪入理」現象,並分析其生命體驗與思想轉化過程。採行文獻分析法、詩歌文本細讀及比較研究法,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選取代表性詩作進行詳細分析,列出與本研究相關的主要文獻,並簡要說明這些文獻對本研究的啟發,進而比較楊時與其他理學家詩作。具體研究方法及原因如下:
- 文獻回顧法:通過對已有文獻的回顧,如輯錄專書《全宋詩》、《楊時集》四十二卷;主要專著《二程粹言》《龜山集》,以及前人對楊時及其詩作的研究成果,諸如張高評,《宋詩特色之發想與建構》,台北:元華文創,2018年。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06年。期刊論文諸如梁巧燕,〈楊時「觀中」心法對門人靜坐主張的啟發與影響〉,《嘉大中文學報》13期(2020/03)p.73-96。何乃川、陳進國,〈楊時「理一分殊」思想及李侗的繼承〉,《哲學與文化》24卷11期(1997/11) p.1073-1083。由此建立論述的研究框架和方法,於計畫之前行階段有助於了解前人研究的範圍和深度,避免重複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與見解。
- 文本分析與比較法:透過分析楊時詩作中的文本,觀察禪宗思維的具體體現,理解其對詩作的影響。進而比較楊時與同時代其他理學家的詩作,闡述禪學思維在不同詩人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通過比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禪宗思想在理學詩人中的普及和變化,探討楊時詩作的獨特性和創新性,由此探討楊時詩作中的內在意涵,揭示其詩歌創作的理學與禪宗思想融合的特點。
- 歷史研究法:通過對北宋和南宋時期的歷史背景進行研究,掌握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環境,進一步解讀楊時詩作中禪學思維的出現和發展。此方法能夠定義楊時詩作在其時代中的定位,理解其詩作與時代背景的互動關係。
- 評論分析法:閱讀專家學者所提出的詩學詮釋方式,諸如黃永武《中國詩學》四冊之鑑賞、設計;美籍漢學家包弼德(Peter K.Bol),《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學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等,對楊時詩作的評論和解讀,得以借鑒其見解和觀點,豐富對禪學思維對詩作影響的理解,因此評論分析法有助於綜合多方觀點,形成對楊時詩作的多維度解讀。
透過上述方法的綜合運用,本研究將逐步探討楊時理學詩中的「援禪入理」現象,揭示禪學思維在楊時詩歌創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進行文獻搜集與整理,收集楊時及其時代背景的相關文獻資料。其次,對楊時詩作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探究其中的禪宗思想表現和融合情況。再進行比較研究,對不同理學詩人之間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探討詩作中的禪意異同及其影響程度。最後,整理研究結果,歸納出楊時詩禪交涉的特點與發展歷程,提出結論並展望未來研究方向,通過系統且有步驟地深入探討楊時理學詩的禪學思維影響,理解其詩作的生命體驗與思想轉化。
成效
量化成果為研討會論文1篇,並將於發表後其修潤後投稿至具有審查和評比機制的期刊論文,產出1篇期刊論文。於113年7月17日撰寫〈楊時理學詩「援禪入理」之融攝意涵〉論文摘要,投稿至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一屆唐宋詩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3年7月18日收到報名表資料通知,待八月底初審結果,將持續收集相關文獻材料,撰述論文全文於2025年5月23-24日研討會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