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發中心】112-2雲水雅會成果報告
計畫年度:113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跨域創新 ‧ 全程品保(教學創新精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創新跨域 ‧ 教學支持(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能量(1-3-1)
執行措施: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能量(1-3-1)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4-02-02 ~ 2024-08-06
活動地點:雲水雅會(雲五館512室)、MS Teams、礁溪山形閣飯店
主持人:牛隆光主任
參加人數: 613
活動目的
本學期112-2雲水雅會活動以「教學知能」、「數位人文」、「跨域學習」、「EMI教學」等四大項目,安排內容豐富之研習活動。希望老師們以這四個面向的議題討論和交流,並就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期提高本校教師專業教學技能。
活動流程
1.2024/02/22教學策略/方法與工具應用
(1)講者:佛光大學管理學系曲靜芳副教授
(2)型式:實體&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以自己教「會計學」這門課的例子,強調對於學生的關心,並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升學習成效。也從過往的教學經驗進行分析,瞭解學生特質,才能啟動學習動機。同時提出教學現場的問題,包括學生不易補回課堂上遺失的系統觀念,成績表現的差異也很大,並容易產生「學用落差」的結果。講者強調,關心學生才能改善課堂的學習狀況、增進學習成效。
2.2024/02/22資源整合與創新教學
(1)講者: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張瑋儀教授
(2)型式:實體&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介紹自己的教學、研究努力成果。她提及幾年前才開始自己的教學實踐研究之路,從第一次投件110學年度教學實踐研究,沒有經驗又在短時間內準備,幸運得到補助,隨後又連續二年獲得補助,成為教學實踐研究三連霸的主持人。也分享爭取校內外其他研究的過程與經驗,同時也強調因為參與了校內外教師社群(社群召集人及社群成員)的經驗,透過與其他師長們的交流與研討,提升了教學上的經驗及申請教學實踐上的精進。此外,也分享了研究提案與教學上的心得,讓與會教師收穫滿滿。
3.2023/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
(1)講者:大葉大學多媒體數位內容學士學位學程丁后儀助理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首先闡述何謂數位教材與課程?認為凡是運用資訊科技與媒體來建立或輔助的各種學習模式,都是數位教材與課程。所謂的數位教材,就是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網路教材,針對指定學習對象進行設計且配合實際教學,提供教學指引。而數位課程則是指運用上述數位教材,搭配各種混合方式所進行之所有教學與評量活動。
講者也指出,數位教材/課程在教與學的傳遞模式包括數位教材與教學策略的配合,讓線上學習活動能夠順利進行。而線上學習活動是從學習者視角,數位教材及教學策略則是從教室視角進行檢視。而所謂的MOOC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而包括非同步教學及自主學習的課程,都適合作為MOOC課程。講者強調,MOOCs課程適合以逆向課程設計的方式,進行課程設計。所謂的逆向課程設計,強調教師須先考量學習對象是誰? 學習對象需要學會什麼?教師如何引導學習對象學習? 如何讓學習對象判斷真的學會了? 學後能用的出來嗎? 學習對象的感受為何? 等問題的考量為先,再決定課程的設計,也覺是以終為始的教學設計。
4.2024/3/13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
(1)講者: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劉沛棻副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是教學實踐研究五連霸的老師,也獲得其校內教學特優的獎項,對於創新教學的投入有良好的表現。
講者演講時指出,「教學是師生互動尋求教師如何教得更完美和學生如何學習的更成功的歷程 」,所以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也同為教學的主角,並不是只有學生才是主角,或是教師具有絕對主導權。同時也指出,從學生端來看,什麼樣的老師最受學生喜歡? 他認為,老師懂得與學生互動、會聽學生的心聲、能與學生像朋友一樣、準備許多教具教材、會在課堂上講故事、常放影片導覽、會進行遊戲教學、能讓學生學到東西、並會協助促進學生樂於學習。
而什麼是有效的教學?講者認為,第一點是講課清晰:課程內容具邏輯性和次序性,易於理解,咬字標準,音量適中,沒有分散學生注意力的特殊動作。第二是多樣化教學:教學方式多樣及彈性,教材有變化,善用提問方式、回答的類型及教學策略。第三是任務取向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實質投入教學時間的多寡,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高低。第四是引導學生投入學習:讓學生動手做,全盤仔細去想,減少注意力分散的機會,主動投入學習。第五是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能理解課程及正確完成習作,創造多成功少失敗的機會,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進步,改善對學科及學校的態度。
另外,講者也詳細說明了教學成效及教學評量,並以自己的課程為例,說明如何進行。
5.2024/03/20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質性研究取徑
(1)講者: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詹明峰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以自身的課程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在一個課程裡進行素養課程的教學,並達成有效的質性評量的教學設計。其中,教學評量問題是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重要的一環,而質性研究的教學評量更具有挑戰性,對於教學實踐研究及教學設計都是很重要的環節。講者認為,課程有關的三個主要概念為學習目標、學習經驗與學習評量,學習目標包括了學科、核心素養及關鍵能力的教授,這是教師在課程上努力達到的目標,必須符合學科的要求。學習經驗包括學習活動、教學方法及教學媒體的安排與運用,也涉及到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評量則包括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另外也須使用安置性評量來了解學生的程度。
講者以自己的「課程發展與設計」課為例,說明該課的課程設計理念與方法。傳統的「課程發展與設計」教學目標為教導學生廣泛理解專業知識,著重考試技能考試技能的訓練,教學上則是教科書的講述及解題練習,教學成果則是教檢考試分數的提升大於課程設計能力的教授。108課綱實施後,他的這門課改為核心素養作為發展課程去既的主軸,以教授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內涵為主。所以該課程的教授,以傳授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知識、養成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態度與訓練課程發展與設計的專業能力為主。課程不是以教授學科知識的精熟、內容導向課程,而是教授學科思維的素養導向課程,讓同學能深知活用學科知識。同時也以情境學習理論說明課程設計的原理,並以自己教學的經驗為例,說明如何進行教學設計與評量。他的課一開始就讓學生進行課程設計,然後再分組,讓學生討論改進課程設計,最後並讓同學反思學了什嘛?自己哪裡改變了?藉以學習進步。
6.2024/03/27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
(1)講者: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廖慶榮副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強調,UCAN是教育部推動十幾年的大專校院平台,未來結合實施七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成為教師教學創新的一項有效途徑。
所謂的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Career and Competency Assessment Network,簡稱UCAN),就是教育部為有效協助大專院校學生瞭解未來的職涯發展方向、以便能更有目標、更有動機進行在校的學習,藉以強化相關職能發展的就業職能平台,教育部希望能藉此協助學生掌握職涯(Career) 方向,並了解大學生在校期間對於職能(Competency)的發展結果。
講者提及更以自己的幾個結合UCAN的教學實踐研究為例,說明如何進行以UCAN資料為基礎的教學實踐研究做法,包括他以UCAN的共通職能與專業職能的教學目標,利用教學過程的錄影資料,進行編碼作業,以驗證教學目標的教學成效。在這方面,他聘請多位研究生協助編碼作業,並進行一致性的檢定,以確保研究的信效度。
7.2024/04/11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
(1)講者:致理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張淑萍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鑽研數位學習多年,同時也是數位學習課程方面的專家,協助各大學設置數位學習課程,對於如何準備數位課程深有經驗。她認為大學教師應該具有多元授課的能力,能在實體環境、同步線上環境及非同步線上環境授課,也能產製相關教材,這就是數位學習的目的。
目前,教育部訂有遠距教學課程的母法,各校如有遠距課程的設置,必須符合教育部的規定,設計適當的課程內容,並且要有相關的數位教材,包括教學影片、MOOCs課程,教育部在審查後通過,才可以施行。因此,很多大學現在積極發展遠距教學,希望開設相關課程。而數位學習的重點之一,就是課程的學習評量,包括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讓學生在課程常見的評量,包括計分測驗、口頭發表、小組專題或分組報告、實驗操作或軟體操作、作業心得等方面之外,加上混合式課程評量,包括各項學習記錄,包括個人作業或上課參與、小組專題、課程回顧及專題發及專題發表或認證結果,構成混合式評量方式。講者也在演講中介紹多款教學輔助軟體,讓老師學習使用,可以用在未來的數位教學課程。
8.2024/04/17數位多模態寫作: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
(1)講者: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曾琦芬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的研究專長包括英文寫作、多模態與跨語使用,對於如何運用多模態進行教學有相當經驗。所謂的模態(Mode/Modality),係指一個社會文化所形塑用來表達意思的資源,這種資源所表達的包括文字、影像、圖形、聲音、音樂、顏色等不同形式的模態,表達出使用者想要表達的意義。不同的模態有不同的優勢,表達社會文化的意思時,各有不同的優點與限制。而使用者可以依情境與預期溝通目的,選用各種合適的模態進行表達。
講者也以交通號誌、場所指標、標示牌等實際的例子,說明何謂多模態的表達方式。而老師上課時的教材,如果適當地以多模態的表達方式,才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多模態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教學法,也可以作為教學實踐研究的一種教學方法及教學評量。隨後講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研究及實際的教學案例,說明如何以多模態的評量或學習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研究設計。
9.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
(1)講者: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紋霞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闡釋成果導向評量的理論及評量的相關做法,並以自己的教學為例,說明如何設計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以及如何設計Rubric評量指標進行教學評量。
教學評量是創新教學的重要設計項目,攸關學生學習成效的評量及成果導向教學目標的達成。所謂的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就是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教學主要目標,作為課程設計的重點,而不是完成以老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方式。進一步說,就是將評量方式由傳統的Grading轉為Assessment的教學設計方式,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成效。而進行成果導向教學時,進行評量的類別有安置評量(Placement Assessment)、形成評量(Formative Assessment)、診斷評量(Diagnostic Assessment)、總結評量(Summative Assessment),藉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而運用Rubrics評量工具,則可以進行有深度的質性評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給予較為質性的深度評量,但因為有量尺的分級評量,也具有一定的客觀評量的標準。講者以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標的設計方式,結合Rubrics的評量尺規,藉以評量教學課程是否達到結果導向教學的教學成果及學生具有學習成效。
10.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
(1)講者: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首先提出CMI、EMI、ESP、EGP等課程的差異,所謂的CMI是中文講授的專業課程,這是大部分台灣各地大學教授專業課程使用的語言。EMI則是以英文講授專業課程,或是以雙語或多語的方式,並主要以英文講授專業知識。ESP則是專業英語,係指專業知識所使用的專業英文部分。EGP則是一般英語,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的英語。
講者以自己所教的課程為例,從宏觀戰略的層面,談及全國大學課程與教學實踐研究的相關資料,並討論人工智能生成式語言對於EMI教學的影響。而在其中,教學實踐研究對於EMI教學有很深的影響,會讓EMI教師有逐步增進研究與教學能力的努力空間。
11.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混編創新科普動畫
(1)講者: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周蔚倫副教授、佛光大學傳播學系張煜麟助理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兩位講者在兩系的心理學與傳播理論兩門課程進行兩個教師的跨域教學合作,讓兩個班級學生在一學期18週的課程裡有兩週的課程時間進行合體上課,其餘時間則透過Line群組的討論,進行由心理學系學生從事心理學知識的科普解說,再由傳播學系學生製作科普動畫,透過雲端協作,共同完成科普影片的製作,最後並上網進行科普的教育。
張煜麟老師指出,傳播學系學生有影像傳播的專業知識,透過與心理學系學生的合作,學習心理學系學生的優點,也吸收更多心理學專業知識。而心理學系周蔚倫老師的嚴謹教學態度,讓傳播學系學生更了解學術與知識的學習,也算是協助傳播學系老師的教學。
周蔚倫老師則指出,心理學系學生在進行知識的科普轉譯時,因為傳播學系以攝影機紀錄這個過程,讓學生感受到這個事情的重要性,因此更加重視與努力。而張煜麟老師對於學生的鼓勵與親切的互動方式,讓學生稱讚不已,也改變了上課的氣氛。
兩位講者演講時,強調跨語教學可以互顯雙方之長,也可以互補雙方之短,讓彼此的課程更加達到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未來他們還要再規劃一次跨域教學,並將兩個課程調成同一時段,方便合併課堂上課。
12.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國小國語文寫作應用生成式AI輔助個別化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某實驗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
(1)講者:岳明國中小教師林書帆 (佛光大學資訊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為本校資訊應用學系呂卓勳老師之指導研究生,其論文研究將生成式AI應用於國小語文寫作教學現場,透過生成式AI的導入將探究學生學習情形之差異。現場參與師長與講者相互交流,並向講者提出研究上的建議與研究限制。
13.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
(1)講者:君邑資訊有限公司李燕秋老師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有豐富的實務經驗,熟悉數位教材製作及Canva的錄製工作。她以實際例子教導與會老師製作上課的教材,並加以美編,增加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講者講述的主題包括如何選簡報模型、變更簡報配色、內容編輯、圖片排版、下載及上傳簡報檔、錄製、影片編修、編修物件顯示時間、螢幕錄製、字幕部分等單元。
14.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
(1)講者:慈濟科技大學資訊科技與管理系陳志遠助理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有豐富的專業經驗,熟悉UCAN的操作與評估。他在演講時以實際的例子說明UCAN面臨的問題,並針對佛光大學的問題加以建議,讓與會老師更進一步體認UCAN如何實施的可能步驟。講者講述包括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的簡介,平台內容包括探索職涯方向、了解能力強弱、縮短能力差距。而UCAN的核心能力檢測包括共通職能及專業職能兩個部分,共通職能有八大能力,包括溝通表達、問題解決、持續學習、創新、人際互動、工作責任及紀律、團隊合作、資訊科技應用。每一個共通職能包括三個層面的評估標準,分別是主要指標、相關知識技能、相關活動,透過這些評估標準,了解學生學習成效。
專業職能的部分,UCAN依產業概況及專家意見設有16類專業職涯類型,每個職涯類型都有相關知識及技能指標,讓學生藉以評估自己的學習表現。未來各相關職涯類型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指標連結相關課程,可以了解學生學習成效的客觀指標,加上學生的主觀評估,作為評量學生某個知識及核心能力的學習成效的有效評量指標。
15.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
(1)講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林坤誼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綜合整理國內外STEM教育現況,並分析大學現有的跨領域能力及STEM跨領域學習經驗的規劃。STEM教學在國外有很多的實踐經驗,也能提升跨領域的學習成果。講者指出,大學在時代驅使下產生變革,必須適應跨領域發展的需求,追求創新模式,因此STEM教育變得相當重要。
而所謂的STEM,包括S代表科學、T代表科技、E代表工程、M代表數學。這四個領域是跨領域知識相關的四個學科領域,結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可以發展跨領域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也介紹STEM教育的教育目標,像是什麼是科技?什麼是工程?如何界定?科技與工程的差異為何?還有什麼是大學階段的STEM跨領域學習目標?我們應該培育哪些重要的跨領域能力?或是工程領域培養專業工程人才,需要專業能力,那為什麼要學習跨領域?有什麼幫助?講者回答這類問題,讓聽講者對於STEM教育更加了解。也分析了澳國的STEM教育現況,澳洲政府於2015年推動2016-2026十年期全國STEM學校教育策略,聚焦在培養基礎能力、數學、科學與數位素養,以及改善問題解決、批判分析與創意思考能力。而澳洲2016-2026的STEM政策則讓產業支持教師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角色,擁有STEM知識與技能能獲得機會,以及確認成功的STEM介入措施,並為學校提供實踐資訊等等方式,發展STEM教育。
16.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
(1)講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黃琴扉副教授
(2)型式:實體
(3)演講內容:講者上午先針對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進行介紹,說明何謂教學實踐研究(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有系統的步驟與方法來發現問題,並解決教學問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類別(10個學門和2個專案),並分享為何要做教學實踐研究(理解問題意識、教學評量的使用),同時以其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經驗進行分享。下午則針對量化統計和質性資料分析,進行spss的實際操作練習,帶領師長們針對不同分析資料進行操作練習,並提供與會師長們資料分析練習題目懶人包,讓師長們可以針對不同研究主題資料進行分析練習;而也提供不同分析主題的相關期刊研究,讓師長們能有文獻之參考。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1.2024/02/22教學策略/方法與工具應用
【量化】
(1)參加人數:15人(校內1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83。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5。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92。
【教師回饋意見】
1.兩位老師的分享都非常精彩而實用!感恩!
2.分享的內容,非常受用,讓我們學習如何活化教學,同時把教學與研究相互融合。
3.學習如何在授課過程中去應變及調整教學方法,讓師生有更好的互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參與這樣的活動與課程。
2.2024/02/22資源整合與創新教學
【量化】
(1)參加人數:15人(校內1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83。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5。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92。
【教師回饋意見】
(1)兩位老師的分享都非常精彩而實用!感恩!
(2)分享的內容,非常受用,讓我們學習如何活化教學,同時把教學與研究相互融合。
(3)學習如何在授課過程中去應變及調整教學方法,讓師生有更好的互動,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機會來參與這樣的活動與課程。
3.2023/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
【量化】
(1)參加人數:7人(校內7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5。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5。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5。
【教師回饋意見】
(1)非常感謝后儀老師的分享,真的受益良多!
(2)講者講得很好,謝謝安排這場講座。
(3)(a)老師的PPT就是很好的示範;(b)顯示結構性、薄片化、步驟式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習仍有很大的助益;(c)雖然時間很短,老師完全不藏私。相信老師還有很多招數,希望以後還能聽到丁老師的演講。
(4)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用心!
(5)感謝丁老師分享,MOOC課程開啟新的教學方式,對於數位專班的課程教學設計裨益良多。
4.2024/3/13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
【量化】
(1)參加人數:11人(校內11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4.75。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4.84。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4.88。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收穫良多。
(2)了解到科技的使用與融入。
(3)The presentation was lively and gave insights into using V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prehend complex structures.
(這場報告生動有趣,並提供了使用虛擬實境(VR)來提升學生理解複雜結構能力的見解。)
5.2024/03/20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質性研究取徑
【量化】
(1)參加人數:75人(校內36人;校外39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4.81。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4.85。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4.84。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教師的教學熱誠與用心。
(2)理念和評量。
(3)學生學習遷移資料收集。
(4)質性評量可以非常客觀評估。
(5)加入實作評量的方式來去確認學生的吸收程度很受用。
(6)研究分析方法,教學策略。
(7)質性評量的實施方式。
(8)教師協助學生「統整」,將知識「系統化」。
(9)多少了解學習科學的專業性。
(10)質性資料分析方式。
(11)評量方式。
(12)對於課程,從架構思考到執行講得非常仔細,受益超多!
(13)講師以個人教學個案分享設計思考融入教學現場。
(14)教學經驗很豐富的實踐課程分享!
(15)反思設計。
(16)課程發展與設計。
(17)質性分析的分享。
(18)清哳,有系統。
(19)內容非常詳盡,可供觀摩參考。提出了一種不需使用質性分析軟體與訪談逐字稿外的實證方法,非常感謝。
(20)質性的成果原來有多元方式可用。
(21)課程發展與設計的方法與分享。
(22)感謝詹老師的分享,獲益良多!
(23)獲益良多。
(24)The complex ideas were clearly presented, well structured and integrated. Thank you.
(深奧的觀點被清晰地呈現,結構良好且整合完善。謝謝。)
6.2024/03/27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
【量化】
(1)參加人數:17人(校內16人;校外1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0。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4.27。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36。
【教師回饋意見】
(1)UCAN is a fascinating and versatile teaching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tool, whose functions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ly used in the future. Thank you for this great introduction.
(UCAN 是一個令人著迷且多功能的教學分析與評估工具,其功能在未來將會越來越普遍地被使用。感謝講者的精彩介紹。)
(2)本校老師對UCAN如何使用不是很熟悉,所以講者介紹的一些UCAN的功能,老師們可能不是很清楚,因為UCAN是高教深耕計畫的重點項目之一,建議可針對老師辦理一場UCAN使用功能介紹的演講,並建議辦在在教師共識營時,這樣全部老師皆能參與,若是只辦在雲水雅會,參與人數太少,起不了作用。
(3)這是我第一次到佛光大學,可以感受到整體學校濃厚的人文氣息,校園及研討會的環境很好,講者廖教授能不藏私地分享他教學上的經驗,學到很多,更重要的是,在演講完兩位師長的提問,這些問題讓整個研討會更有深度,也更實務,非常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聽演講的人應該都有感受到。
7.2024/04/11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
【量化】
(1)參加人數:40人(校內35人;校外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69。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4.69。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75。
【教師回饋意見】
(1)講者經驗豐富,受益良多。
(2)「數位課程」在課程教學設計與評量中很實用。
8.2024/04/17數位多模態寫作: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
【量化】
(1)參加人數:44人(校內19人;校外2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74。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4.81。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85。
【教師回饋意見】
(1)謝謝曾老師的分享,非常清楚受用。
(2)老師演講很詳細且有條理,啟發很多,也學習到很多。
(3)非常感謝主辦單位和講者的分享,對日後申請教學研究實踐計畫非常有幫助。
(4)多使用才能了解它的好處,改變是前進的動力,融入現在的改變,帶學生一起提升。
09.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
【量化】
(1)參加人數:44人(校內26人;校外18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4.83。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4.86。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4.94。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講者的講述內容。
(2)工具及滾動修正的重要性。
(3)課程和rubrics的設計。
(4)設計有效之評量。
(5)以學習表現為基準,清楚反應學生的學習成效。 明訂各項評量標準並配合評量學生的表現指標。
(6)資料豐富,很詳細的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
(7)Rubrics 很棒,謝謝~
(8)認識RUBRICS評量實例。
(9)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可運用多元評量策略,藉此獲得教學回饋,進一步調整教學,以幫助學生學習,並了解多元評量對教學重要性。
(10)質性評量。
(11)OBE基本概念,如何融入課程設計,以及Rubric的設計與運用實例。 評量最大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而非只是評定成績的高低,對於改進教學更具實質的效果。
(12)內容非常的豐富,講者非常有條理,有概念說明也有實例,非常實用,讓人對OBE的運用有具體應用認識。但量真的多。
10.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
【量化】
(1)參加人數:72人(校內20人;校外52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80。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4.92。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4.95。
【教師回饋意見】
(1)鍾副教授的研究相當有趣,也解除了老師們實施EMI教學的疑慮。
(2)經老師的分析說明後,清楚提供個人再後續開課所要注意的各事項。
(3)鍾智林副教授在淡江大學授課,也會遇到開課英文課程學生接受度並不高,這已經是每個大學都會有的問題,那麼EMI課程對老師及學生還有什麼沒辦法取代的優勢嗎?怎麼樣使教師端及學生端更能夠在EMI課堂有效互動?
(4)鍾老師以其它研究及自己收集的資料分析來看,教師端的EMI教學有些是直接複製自己在國外的學習方式帶到課堂上、或是學生對於英文課堂互動不佳,沒有上課氣氛;而學生回饋的問題包括老師的口音或專有名詞使他們聽不懂、照本宣科讓課堂乏味。鍾老師認為教師端可以改變自己表達方式用更簡單的詞語,讓學生們能夠聽懂並以英文溝通,引導學生端更多的表現,當然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很重要的關鍵。
至於學科上EMI及CMI的考試成績及學習成效上經研究後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以前的觀念會認為EMI因為語言的關係,學習會比CMI深度較淺,但鍾老師提供了一個新思維是EMI課堂上比CMI多了語言上的使用,重質不重量、只要傳達核心知識,再留下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
說到底教學的品質還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加上系上及學生們的支持,是這個講座給予我的體悟。
11.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混編創新科普動畫
【量化】
(1)參加人數:15人(校內1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5。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5。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5。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印象深刻的是跨域實踐。
(2)對於學生跨域合作的過程感到最有印象。
(3)很精彩!謝謝安排。
(4)明的清晰度很清楚,可以知道執行的細節需要注意什麼。
(5)The quality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the project. Plus the great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了解該專案的執行品質與成果,還有出色的跨學科合作。)
12.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國小國語文寫作應用生成式
參加人數:8人(校內8人)。
13.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
【量化】
(1)參加人數:197人(校內34人,校外149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93。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4.93。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96。
【教師回饋意見】
(1)老師介紹很清楚。
(2)瞭解軟體應用方式,非常實用。
(3)學習使用最好的工具展現教學專業,感謝講師及主辦單位。
(4)感謝主辦單位用心辦理本次活動,收穫滿滿。
(5)老師介紹非常清楚,但速度有點快。
(6)講師講解仔細,提供給我們很多新知。
(7)課程內容豐富,老師教授技巧純熟。
(8)很棒的課程,建議以後可以多開此類實務課程。
(9)對準備課程教學很有幫助。感謝貴單位開放課程。
(10)更了解如何應用Canva製作教學媒體。
(11)可以增加教學內容的豐富度。
(12)新科技的工具應用可以協助改善教學工作與成效,所以也需要不停地學習新知。
(13)課程步驟詳細,教材新穎,有影片可以於課後輔助學習,非常棒。
(14)三小時有點太長,吃不消,建議可以分為兩次,一次兩小時。
(15)覺得很受用,可以讓自己的課堂多一點精彩,學生上課不枯燥。
(16)對於Canva使用有更深層了解。
(17)謝謝老師無私分享、仔細演練,對於操作線上課程非常實用。
(18)對於初階學習者來說,內容非常淺顯易懂,受益匪淺!
(19)建議時間可以再長一點。
(20)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教學相長。
(21)謝謝教發中心邀請李老師,想跟老師學更多技巧,建議可以再邀請李老師,謝謝。
14.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
【量化】
(1)參加人數:5人(校內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5。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5。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5。
【教師回饋意見】
聽講者提到學校需要購買或自己做系統讓UCAN和其它相關學生資料可以整合在一起。有了這系統之後,老師才能做便進一步的做分析、課程設計、教學上的設計等等。這系統與資料的整合,是只有學校高層才能決定的事。
倘若沒有系統將資料整合,老師也會很不好做前線的作業。如同,校方未能有使用整合的線上教學系統 (例如: Canvas, TronClass) ,老師要做線上或是一半線上一半實體的翻轉教學也會很難做得好。
15.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
【量化】
(1)參加人數:30人(校內28人,校外2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4.67。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4.73。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4.77。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今日STEM內容對我而言相對比較艱澀,但跨域的鏈結與加乘概念還是有受到啟發。
(2)跨領域學習。
(3)老師分享多國的現況參考,很讚。
(4)謝謝講師講解Steam相關知識。
(5)社會科學領域要融入STEM或STEAM似乎不容易;或是,下次可以邀請社會科學領域的講者分享?
(6)如何運用人力來多元化跨領域發展學習。
16.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
【量化】
(1)參加人數:18人(校內8人,校外10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對於本次活動內容安排滿意度為5。
b.對於講師授課情形滿意度為5。
c.對於活動行政處理的滿意度為5。
【教師回饋意見-本活動令您印象最深刻或收穫最多之處】
(1)講師將課程設計的背景理念、計畫方法、統計設計做了清楚詳細的說明,並且教學充滿熱忱,非常佩服。
(2)謝謝主辦單位用心規劃,辛苦了!感謝黃老師完全傾囊相授。
(3)量表分析與量表案例。
(4)老師準備的內容相當豐富,且也用簡單的例子來講解困難的統計,並且加上實際上的操作統計來加深印象。
(5)老師的統計專業知識、技能、實際發表期刊文章的經歷也讓此講座相當精彩。感謝主辦單位邀請黃琴扉老師來演講!!
(6)延續性計劃的撰寫重點,非常有幫助
(7)黃琴扉教授將質量化用淺顯易懂,有系統化的傳授,很精彩,以及黃老師的教學熱忱值得我們學習。
(8)佛光大學教發中心辦理的這場工作坊,規劃細心,同仁悉心為學員解決問題,很棒的團隊。
相片集
112-2雲水雅會DM(正面)
112-2雲水雅會DM(背面)
20240222教學策略方法與工具應用1
20240222教學策略方法與工具應用2
20240222資源整合與創新教學1
20240222資源整合與創新教學2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1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2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3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4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5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6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7
20240226吸引人的MOOC課程設計8
20240313 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1
20240313 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2
20240313 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3
20240313 教學實踐研究的教學成效及評量分析4
20240320 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 質性研究取徑1
20240320 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 質性研究取徑2
20240320 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 質性研究取徑3
20240320 學習成效評量與分析 質性研究取徑4
20240327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1
20240327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2
20240327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3
20240327 融入UCAN專業職能的教學實踐4
20240411 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1
20240411 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2
20240411 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3
20240411 數位課程之教學設計與評量4
20240417 數位多模態寫作 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1
20240417 數位多模態寫作 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2
20240417 數位多模態寫作 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3
20240417 數位多模態寫作 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4
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1
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2
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3
20240424 成效評量理念與Rubrics設計運用4
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1
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2
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3
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4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1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2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3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4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5
20240522 心理學與傳播理論跨域課程教學實踐 混編創新科普動畫6
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1
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2
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3
20240529 生成式AI於教育現場應用與研究4
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 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1
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 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2
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 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3
20240531 數位教材自己來 Canva數位教材製作與錄製4
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1
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2
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3
20240604 UCAN就業職能評估學習成效之創客精神融入教學計畫案例分享4
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1
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2
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3
20240605 STEM跨領域教學的趨勢與課題4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1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2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3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4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5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6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7
20240806 教學實踐研究論文寫作工作坊:問卷編制、信效度分析與量化統計實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