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發中心】112-2雲水雅會EMI講座成果報告
計畫年度:113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一 跨域創新 ‧ 全程品保(教學創新精進)
子計畫 :子計畫三 創新跨域 ‧ 教學支持(1-3)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一 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能量(1-3-1)
執行措施:提升教師創新教學能量(1-3-1)
執行單位:教師專業發展中心
活動日期:2024-04-17 ~ 2024-05-16
活動地點:MS Teams
主持人:牛隆光主任
參加人數: 116
活動目的
本學期112-2雲水雅會活動安排EMI講座研習,希望老師們可透過EMI議題討論和交流,深入了解EMI教學規劃與各項教學資源應用,以期提高本校教師EMI教學技能。
活動流程
1.2024/04/17數位多模態寫作: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
(1)講者: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曾琦芬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的研究專長包括英文寫作、多模態與跨語使用,對於如何運用多模態進行教學有相當經驗。所謂的模態(Mode/Modality),係指一個社會文化所形塑用來表達意思的資源,這種資源所表達的包括文字、影像、圖形、聲音、音樂、顏色等不同形式的模態,表達出使用者想要表達的意義。不同的模態有不同的優勢,表達社會文化的意思時,各有不同的優點與限制。而使用者可以依情境與預期溝通目的,選用各種合適的模態進行表達。
講者也以交通號誌、場所指標、標示牌等實際的例子,說明何謂多模態的表達方式。而老師上課時的教材,如果適當地以多模態的表達方式,才能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多模態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教學法,也可以作為教學實踐研究的一種教學方法及教學評量。隨後講者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研究及實際的教學案例,說明如何以多模態的評量或學習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實踐研究設計。
2.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
(1)講者: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鍾智林副教授
(2)型式:線上
(3)演講內容:講者首先提出CMI、EMI、ESP、EGP等課程的差異,所謂的CMI是中文講授的專業課程,這是大部分台灣各地大學教授專業課程使用的語言。EMI則是以英文講授專業課程,或是以雙語或多語的方式,並主要以英文講授專業知識。ESP則是專業英語,係指專業知識所使用的專業英文部分。EGP則是一般英語,就是我們從小到大學的英語。
講者以自己所教的課程為例,從宏觀戰略的層面,談及全國大學課程與教學實踐研究的相關資料,並討論人工智能生成式語言對於EMI教學的影響。而在其中,教學實踐研究對於EMI教學有很深的影響,會讓EMI教師有逐步增進研究與教學能力的努力空間。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1.2024/04/17數位多模態寫作:科技輔助之任務導向英文寫作課程
【量化】
(1)參加人數:44人(校內19人;校外25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74。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為4.81。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為4.85。
【教師回饋意見】
(1)謝謝曾老師的分享,非常清楚受用。
(2)老師演講很詳細且有條理,啟發很多,也學習到很多。
(3)非常感謝主辦單位和講者的分享,對日後申請教學研究實踐計畫非常有幫助。
(4)多使用才能了解它的好處,改變是前進的動力,融入現在的改變,帶學生一起提升。
2.2024/05/16 如何提升EMI課堂參與
【量化】
(1)參加人數:72人(校內20人;校外52人)。
(2)會後問卷填寫份(以五點量表值計算)
a.本次活動受益程度為4.80。
b.對活動整體滿意度4.92。
c.對於講者安排的滿意度4.95。
【教師回饋意見】
(1)鍾副教授的研究相當有趣,也解除了老師們實施EMI教學的疑慮。
(2)經老師的分析說明後,清楚提供個人再後續開課所要注意的各事項。
(3)鍾智林副教授在淡江大學授課,也會遇到開課英文課程學生接受度並不高,這已經是每個大學都會有的問題,那麼EMI課程對老師及學生還有什麼沒辦法取代的優勢嗎?怎麼樣使教師端及學生端更能夠在EMI課堂有效互動?
(4)鍾老師以其它研究及自己收集的資料分析來看,教師端的EMI教學有些是直接複製自己在國外的學習方式帶到課堂上、或是學生對於英文課堂互動不佳,沒有上課氣氛;而學生回饋的問題包括老師的口音或專有名詞使他們聽不懂、照本宣科讓課堂乏味。鍾老師認為教師端可以改變自己表達方式用更簡單的詞語,讓學生們能夠聽懂並以英文溝通,引導學生端更多的表現,當然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很重要的關鍵。
至於學科上EMI及CMI的考試成績及學習成效上經研究後並沒有顯著的差異,以前的觀念會認為EMI因為語言的關係,學習會比CMI深度較淺,但鍾老師提供了一個新思維是EMI課堂上比CMI多了語言上的使用,重質不重量、只要傳達核心知識,再留下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
說到底教學的品質還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加上系上及學生們的支持,是這個講座給予我的體悟。
相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