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辦】教師獎補助案-校友協同研究補助
計畫年度:113年高教深耕計畫
分項計畫:計畫三 產學能量 ‧ 加值躍升(產學合作連結)
子計畫 :子計畫四 產研串聯 ‧ 加值應用(3-4)
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二 促進校友資源輔導整合(3-4-2)
執行措施:促進校友資源輔導整合(3-4-2)
執行單位:產學與育成中心
活動日期:2024-04-25 ~ 2024-06-14
活動地點:佛光大學
主持人:許惠美、陳鴻章、宋美瑩
參加人數: 3
活動目的
本校教師與校友合作,結合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共同進行研究項目。
活動流程
1.申請資格:本校專任/專案教師。
2.申請期限:
(1)第一梯次:自公告日起至113年3月20日(三)止。
(2)第二梯次:113年3月21日(四)起至113年4月16日(二)止。
(3)第三梯次:113年4月17日(三)起至113年5月13日(一)止。
3.申請方式:於Google表單上傳申請表。
4.補助金額:每案最高補助8,000元。
5.補助項目:諮詢費、工讀費、印刷費、膳食費、交通費、雜支。
6.審查方式:召開審查會議邀集委員審查。
7.審查公告:
(1)第一梯次:113年3月29日(五)。
(2)第二梯次:113年4月25日(四)。
(3)第三梯次:113年5月22日(三)。
8.核銷方式:檢附成果報告及核銷單據。
9.核銷期限:113年6月14日(五)。
學生/老師獲益程度與執行成效
研究主題 |
地點 |
主持人/校友 |
參加人次 |
4/25-6/14年青世代對於科技弘法接受度之研究 |
佛光大學 |
許惠美/戴廷豫(佛光山寺宗教師) |
1 |
研究目的
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於佛教而言,如何利用科技來弘法和傳播佛教文化,成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年輕世代,他們生活在一個數位化的時代,對於科技的接受度和依賴度都非常高。因此,探討佛教與科技結合的可能性,不僅有助於佛教的現代化發展,也有助於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本研究旨在探討佛教與科技結合的可能性,特別是對於年輕世代如何通過科技更好地學習和理解佛教。透過對佛光大學佛學系學生的訪談,本研究試圖揭示年輕世代對於佛教使用科技弘法的看法,並探索未來佛教在科技上可能的發展方向。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質性訪談研究法,受訪者為佛光大學佛學系的學生,共分為兩組。這些學生不僅對佛教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作為年輕一代,他們對於科技的使用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受訪對象有助於本研究深入探討年輕世代對於佛教使用科技弘法的看法。研究步驟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聚焦生命歷史
在訪談的第一階段,聚焦於受訪者的生命歷史,尤其是他們與佛教的接觸經歷。通過了解受訪者的宗教背景、他們如何接觸到佛教,以及佛教在他們生活中的角色,我們可以建立起對受訪者宗教經驗的基本了解。
第二階段:了解經驗
在第二階段,深入探討受訪者對於科技在佛法弘傳中應用的看法。訪談問題將圍繞目前新興科技應用在佛法弘傳上的案例,例如網路弘法、線上求籤、電子牌位、機器人弘法等。通過這些引導問題,我們試圖了解受訪者對於這些科技應用的認知、態度以及他們如何評價這些科技應用在佛法弘傳中的效果。
第三階段:反思經驗意義
在訪談的最後階段,引導受訪者反思他們對於科技中介宗教活動的看法,以及這些看法如何影響他們對於佛教的理解和實踐。此外,探討科技中介的宗教經驗如何與宗教教義達到平衡,以及這種平衡對於佛教未來發展的意義。
收集到的訪談資料轉譯成逐字稿,通過紮根理論的方法進行分析。將從訪談記錄中提取關鍵概念和類別,並透過不斷比較分析,形成對於年輕世代對於佛教使用科技弘法看法的理論框架。幫助從受訪者的敘述中,建立起對於研究問題的深入理解。
成效
-
本研究透過對佛光大學佛學系學生的訪談,探討了年輕世代對於佛教使用科技弘法的看法。研究發現如下:
- 受訪者普遍認為資訊科技在學習佛教知識和經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受訪者提到了CBeta和佛光大辭典等線上資源的使用,這些工具使得查找佛教經典變得更加便捷。此外,受訪者也提到了資訊科技如何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更快地理解老師的講解,尤其是當涉及到佛教經典中的特定人物或概念時。
- 受訪者對於科技在佛教弘法中的應用持有複雜的看法。一方面,他們認為科技的使用可以讓佛教有更多元和現代的呈現方式,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注意。例如,透過影片和社交媒體,佛學院的學生和教師可以分享他們的學習和修行經驗,這不僅有助於宣傳佛教,也讓佛教的教義以更貼近現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現。
- 受訪者表達了對於科技可能對佛教經驗本質產生影響的擔憂。他們擔心,過度依賴科技可能會使人們忽略佛教修行的實質,即面對面的交流和實體寺廟的參訪。受訪者認為,雖然科技可以提供方便和新穎的體驗,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宗教實踐和經驗。此外,受訪者也提到了科技在傳遞佛教知識時可能存在的偏差,指出資訊的來源和呈現方式可能會受到特定媒體或個人的主觀影響。
- 未來佛教與科技上可能的發展方向:
- 虛擬佛教體驗:受訪者提到了對於使用科技創造虛擬佛教體驗的看法。隨著虛擬現實(VR)和擴增現實(AR)技術的發展,未來佛教可能會採用這些技術來提供信徒與佛教文化的互動體驗。這種虛擬體驗可以包括虛擬的佛教寺廟參訪、佛教儀式參與,甚至是虛擬的禪修體驗。這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年輕人對佛教產生興趣,也能夠讓身處遠地的信徒感受到佛教的魅力。
- 社交媒體與佛教弘法:社交媒體的使用對於佛教弘法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工具。未來,佛教組織和個人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利用社交媒體平台,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來分享佛教教義、禪修指導、佛教音樂和藝術等內容。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擴大佛教的影響力,也能夠創造一個全球性的佛教社群,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信徒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 佛教與遊戲:將佛教文化與遊戲結合,不僅能夠提供玩家獨特的體驗,也有助於佛教弘法和文化的傳播。這種創新的方式可能會打開佛教與科技結合的新篇章,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帶來新的機遇。然而,這種結合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包括如何保持佛教文化的真實性和深度,以及如何在遊戲設計中恰當地融入佛教元素,使其既能夠吸引玩家,又不失其教育和啟發的價值。
未來佛教在科技上的發展將是多元且複雜的。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佛教將有機會以新的方式傳播教義和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的參與。然而,這也需要佛教界對科技的應用進行深思熟慮,以確保科技的使用能夠與佛教的核心價值和傳統實踐相協調。
研究主題 |
地點 |
主持人/校友 |
參加人次 |
5/1-5/31群聚或分散:以緬甸僑生留台為例的分析 |
佛光大學 |
陳鴻章/游玉印(退輔會新北市榮民服務處輔導員) |
1 |
研究目的
僑生在台灣升學,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是一個行之有年,且在近年再次受到各界重視的課題。在清末民初,對晚清或是中華民國政府而言,海外僑民社群經營是國內政治競爭的延續,而僑生回國升學,更是凝聚海外向心力,以及招攬有志之士的一個重要管道。所以,僑生在中華民國的發展上,不論是在建國,或者是隨後的對日抗戰,都有著一定的貢獻與影響。
隨著「新南向政策」的逐漸深化,國家政策資源的投入,企圖導引僑生回台升學的路徑與方向,是否有一定的政策效用,或是造成相互排擠效應。我們就以緬甸留台僑生新生在各大專院校分布的情況為例,進行初步的探討。
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策略是量化與質化兼採的研究方式進行。首先,在量化研究方法運用部分,將使用教育部有關於緬甸的相關歷史研究資料,並結合94至113學年度僑生及港澳生人數概況統計資料,以確認每一學年度大學(專)、高中(職)、國中、國小緬甸僑生(新生)來台、在台就學的確切人數,並進行統計分析(如年度的人數、地區別的人數比例等)。至於在質化研究發法的部分,則是透過諮詢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畢業生(游玉印),以訪談的方式,借助該位學生曾經有過的緬甸工作相關經驗。進而了解到,以往緬甸華人留學台灣的態度與思維。讓研究者可以再進一步與緬甸學生,進行訪談時,可以進行相互比對。另一方面,作者也將訪問緬甸留學台灣學生,的學校選擇態度等。相信透過兩種研究方法的結合,可以更深入了解緬甸僑生來台就學的思維。同時也更能夠解讀,新南向政策施行之後,緬甸學生留學台灣的分布情況與變化。
成效
經多張分析圖表呈現緬甸僑生新生,在不同地理區域大專院校的分布情況。很明顯的我們可以發現,就緬甸僑生新生分布的地理區域觀之,歷年來還是以北部大專院校為主,其次則是南部,中部也一度有一定的比例,至於東部以及離島則是幾乎沒有的情況。由此我們是可以了解到,即使蔡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試圖引導僑生的留學行為,但緬甸學僑生新生集中於北部的情況,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呈現出結構性的改變。
研究主題 |
地點 |
主持人/校友 |
參加人次 |
5/25-6/2日治時期臺人繪畫的日本元素與畫者意識——以陳澄波為例 |
佛光大學 |
宋美瑩/黃宇萱(保長國小教師) |
1 |
研究目的
由於其作品當中含有許多日本風格的元素,考量到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因此究竟是畫者本人的意識,或者是單純風景的展現,亦是本研究想釐清與探討的焦點。比如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曾公佈一幅陳澄波所繪的私人藏畫,其描繪的「東京府美術館」豎立一面日本國旗,國旗的呈現究竟是「畫者本人的意識」或「單純風景的展現」,唯有深入當代,觀其大量作品後,方得下定論。此外,陳澄波先生因於二二八事件中喪命,因此在時代氛圍下,是否壓抑或強調了陳澄波先生的作品,抑是本研究須注意的細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陳澄波先生的史料進行搜索,除了整合現有的公開資料外,日記、同時代旁證等私人史料亦是重大項目。依據上述線索,再從日治時期的背景中,找尋陳澄波的身影,透過交叉比對的方式,探求陳澄波於日本統治階段想呈現的畫者意識,亦透過同樣的方式,在技法方面,對比陳澄波與梵谷間的作品,探求其相似之處。由於其作品多次入選帝國美術展,因此本研究欲從此類活動進行著手,除了還原當時代氛圍下的畫風外,更嘗試由作品元素及風格推敲畫者的意識形態。
成效
本研究藉由透過陳澄波老師的作品,循線找尋陳澄波老師畫作中的情感世界與創作精神,透過畫筆中的世界(作者另類的紀錄生活),細膩感受作者的情感投射及內心難以言喻的隱晦面,透過作品傳遞認識並想像過去,作者眼中的風景,並從創作手法與構圖技巧中,探循創作手法歷程的演變與脈絡,結合作品中物件元素及畫者意識去窺探作品中的謎團及畫外之意空間,再回顧探討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史推展的過程與困境及影響。筆者於今年考上佛光碩班,將於近現代東亞藝術與視覺文化專題研究課程,做更深入的研究與分析鑑賞。
